“独立院校转设,浙江将新增一所公办本科院校,考生可捡漏!”随着一年一度高考志愿填报季的到来,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民转公”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6月24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消息——同意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转设为绍兴理工学院,为公办普通本科学校,同时撤销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的建制,并根据现有在校生届数设立过渡期。这意味着,该校身份正式从民办本科独立学院变成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事实上,绍兴理工学院只是浙江乃至全国独立学院“民转公”中最新获批的一个。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该校转为公立院校,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对于该校的发展而言可能是一个新的机会。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西大门。图/视觉中国
据了解,包括绍兴理工学院在内,近年来全国有多所独立学院“民转公”,这些院校转设后学费普遍大幅下降,比如绍兴理工学院今年的学费就较往年直降了三分之二。因此,这些院校,特别是刚完成转设或者在转设计划内的院校,也被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机构和部分考生家长视为“捡漏”的机会。
那么,果真如此吗?
可以捡漏吗?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成立于2000年,是一所经教育部确认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其母体高校是绍兴文理学院。根据该校官网介绍,该校设有32个本科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热门专业,拥有在校生10000余人。
今年是该校“民转公”后的首次招生。而包括绍兴理工学院在内,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以来,浙江已经有7所独立学院完成“民转公”。全国范围内,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至今,已经有近30所独立学院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学校。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刘洪认为,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独立学院若转设为公办高校,能更好地整合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强化自身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以及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
此外,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转设为公办高校有助于增强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资源投入转设后高校的建设中。
而随着这些民办独立学院成功转设为公办院校,学费标准也迎来了调整。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学费普遍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这无疑为有意愿报考这些院校的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实质性的经济减负效应。
以绍兴理工学院为例,根据该校公布的2025年招生章程,该校今年普通专业学费直接降到4800~6300元/学年,艺术类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学费为9900元/学年。而在“民转公”之前,该校普通专业一年学费要17000~23250元/学年,计算机和艺术类专业更是高达26250元/学年。这意味着,该校学费普通专业在“民转公”之后直降三分之二。同期,该校住宿费(四人间)也由原来的3000元/学年下降到1600元/学年。
全国各地其他“民转公”独立院校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比如,长沙工业学院(原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在2024年完成转设,2023年该校学费区间为12500~14375元/学年,2024年普通类专业学费区间为3800~4800元/学年;山西电子科技学院(原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2023年学费区间为15000~16000元/学年,2024年“民转公”后普通类专业学费区间为4500~4800元/学年。
山西电子科技学院夜景。图/视觉中国
因此,这些“民转公”高校,特别是刚完成转设或者在转设计划内的院校,也被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机构和部分考生家长视为“捡漏”的机会。一方面,这些高校高考录取分数普遍相对不高;另一方面,这些高校在“民转公”之后,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也有所提升,加上学费大幅下降,对于高考成绩徘徊于本科线上下的考生,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储朝晖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在高考招生的过程中,由于民办院校要交更多的学费,所以很多考生填志愿的时候往往会把它放在公办学校之后,“民转公”之后,对于那些填志愿的考生,特别是对于在录取分数线上下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机会。“但是机会到底多大呢?实际上也是在一个区间内,如果很多人都想捡这个漏,可能分数就抬上来了。”他说。
在他看来,对大多数考生来说,不能有侥幸心理,还是要依据自己的客观实际来进行志愿填报。
事实上,此前不少“民转公”的院校,录取分数也有一定程度的“水涨船高”。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2020年实现“民转公”后,在多个省份的录取分数线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该校在河北省2019年的理科录取分数线为518分,但2020年已经上涨至568分。在其他一些高考大省,比如安徽和河南,该校录取分数线也同样上涨40~50分。
从2024年的录取数据看,此番刚刚获批“民转公”的绍兴理工学院,四川理科470分(超本科线11分)即可被录取。但今年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中国新闻周刊浏览该校招生网站发现,有物理类高考成绩为474分(超本科线36分)的四川考生询问可以上哪些专业,该校招生办回复称“希望不是很大”。
因此,想要“捡漏”的考生,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目标定位。
“民转公”的逻辑
所谓独立学院,一般由各大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实施本科学历教育,属于民办高校。2000年左右,全国各地诞生了大量独立学院。公开报道显示,2010年达到323所,到2016年下降至266所,到2019年下降为257所。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此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独立学院群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至少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民间出资的独立学院,这属于民办学校;二是地方政府出资的独立学院,实质上是公办学校,实行国有民办;三是学校出资的“假独立学院”,这是所谓的“校中校”。
周光礼提到,独立学院最初的形态是依托名校办民校,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起来的,在满足高等教育需求方面做出了贡献。不过,周光礼指出,部分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也暴露出资本逐利的天性,消解了教育公益性的信仰,诱发教育功利主义,破坏了教育公平,导致高等教育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无序。
“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人地位未落实、产权归属不清晰、办学条件不达标、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治理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2020年5 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
《方案》明确,独立学院转设路径包括转为民办、转为公办、终止办学。其中,无社会举办方(指由公办高校单独举办,公办高校与学校基金会、校办企业、学校附属医院、校友会或学校工会等下属机构合作举办,以及公办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或社会举办方拟退出举办、地方政府有条件承接举办的,鼓励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前述完成“民转公”的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即属此列。
据刘洪的统计,近五年来(2020年—2025年4月),全国共有105所独立学院完成转设,其中28所转为公办(加上2025年6月获批转设的绍兴理工学院,共计29所),占比27%,近三成;77所转为民办,占比73%。
而对比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2025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5年来,257所独立学院中,共有106所独立学院完成转设,其中10所通过合并转设为公办职业(技术)大学,19所直接转为公办,77所转为民办高校,转为公办的比例近三成。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曾经极大地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如今,众多的独立学院完成转设,虽然路径不一,但不论是“民转公”,还是“民转民”,显然都不是这些院校继续发展的终点。
在储朝晖看来,独立学院转设后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是当下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他说,对于完成“民转公”的独立院校,与原来的公办院校相比,可能有更多的挑战,更多的未知数,这就需要这些院校能够审时度势,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这样后续才能够发展得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国范围内仍有100余所独立学院未完成转设。而这些独立学院未来是否能够完成“民转公”,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其中不少独立学院,可能转为民办,甚至面临终止办学。
作者:孙晓波
编辑:蔡如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