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很多时候,不得不徒有其表、弄虚作假”

陈文琼  2025-08-14 17:21:40

2025年8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近几年,各地采取了系列举措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今年印发更是彰显了中央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

 

近几年在中西部多个省份调研,我看到基层的切实变化,比如自上而下安排工作时,“不能给基层增加工作负担”成为安排工作的一个重要考量。从村一级来看,村干部的治理负担明显减轻,用村干部的话来说,“以前都是村干部往乡镇跑,不是交个材料就是开会领一堆任务回来,现在反过来了,都是乡镇干部往村里跑,连每周一的例会都取消了”。

 

不过,在详细了解基层工作是如何开展、工作成效如何、困难何在之后,我发现,部分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更侧重过程或者一些外围指标,反而不怎么触碰实效。基层治理减负和整治形式主义是两码事,虽然整治形式主义可以为基层治理减负,但负担轻了不代表形式主义的问题就减轻了。在某种程度上,基层干部并不惧怕工作负担过重,而是怕陷于无意义的形式主义工作中失去价值感。有个基层干部曾对我说,“很多时候不得不脱实向虚、不得不弄虚作假、不得不徒有其表”。

 

整治形式主义的工作还需继续推进,继续触碰真问题。

 

图斑整治、卫片执法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从图斑整治问题屡成热点新闻来看,似乎基层对土地使用问题的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因此要加大力度整改。但实际上,在部分地区,作为执法依据的卫片对土地类型的定性与基层,尤其是农村土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存在明显的偏差,有部分原因是卫片失真,以及产业发展任务和项目落地任务存在的用地需求与土地管理的具体要求有冲突。面对这样的整治任务,部分基层干部只能形式主义应付。

 

卫片失真主要是卫片对土地的定性与群众的共识不一致,比如把荒地、宅基地、林地界定为永久基本农田。较常见的应对方法是“荒地复垦”,但往往当年验收通过之后,第二年刚整好的地又被抛荒了,部分基层干部认为,这就是在“劳民伤财,做形式主义的工作”。

 

而任务冲突带来的图斑整治任务要分情况,一种是政府主导下的项目行为,一种是政府引导下的民间行为。前一种即政府招商引资,企业在政府项目支持下产生耕地非粮化、非农化使用问题,这种整治任务基层往往都在不打折扣地执行,但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后一种即在“带领农民致富”的政策号召下,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从而形成的家家户户种柑橘、种茶叶或其他经济作物的经营格局。这种情况,基层没办法实打实整治,只能策略化应付——要么动员老百姓套种,要么等着上级部门督办、提要求的时候再想办法。

 

图斑整治的工作任务本身对基层治理而言不算是工作负担,相反,因为会有一定的工作经费配套,可以动员基层干部做这个工作。但当前,在部分地区基层,这个工作本身很难产生工作实效,反而让基层干部没法体会到工作的切实意义。

 

另一个我较为关注的问题,是部分基层的“无限责任”。其中的极端典型是基层政府要为“防溺水”、交通事故负“无限责任”,即便基层政府与意外事故没有关系。当下,“防溺水”宣传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学校教师和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在一些地方,只要是在辖区内发生的交通事故,若有人死亡,事故会被定性为安全监管失职,政府必定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事实上,无论基层的工作如何细致、如何完整,都很难百分之百杜绝“溺亡”和“重大车祸”等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但吊诡的是,部分基层越是无法杜绝,就越是在“防溺水”和“交通安全”宣传上“内卷”,因为似乎只有如此,基层才能尽可能地让自己在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时候少承担一点责任。但是这种“内卷”本身既无显而易见的实效,又平添了治理负担,让基层干部和一线教师很难在其中找到工作的意义。

 

由此看来,整治形式主义的实效,需要让基层治理工作任务向基层的实际情况回归,以问题为导向明晰基层职责,同时也要对“什么是问题”做一个甄别,避免无限责任。

 

(作者系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发于2025.8.18总第120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警惕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

作者:陈文琼

编辑: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