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用光影赴岁月之约,华为Mate 80系列致敬中国电影120载

兰青  2025-11-20 21:45:07

用手机,也能拍出电影级光影质感?甚至登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大银幕?

第3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短片《奔赴光影》,给出了惊艳答案。在这场国内顶尖的电影盛典上,金鸡奖组委会特邀本届“最佳导演”戴墨,以华为Mate 80系列拍摄了这部兼具宣传属性与艺术质感的开幕短片。

这部影片,也成为了华为移动影像技术的实力亮相。从细腻清晰的近景到充满张力的远景特写,人物的面部纹理、衣物的布料质感,再到墙面肌理、远处景物轮廓等微弱环境细节,都呈现得十分清晰;即便是低光场景,画面也无明显噪点,始终保持干净通透的电影质感。

恰逢中国电影120周年,这部可称为“移动影像与专业电影创作碰撞”的标志性作品,具备特殊意义。并非人人都能拥有数十万级的专业拍摄设备,但移动影像的飞速进步,正让普通人的“导演梦”触手可及。自2019年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与华为手机携手开辟手机电影独立评选单元——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6年间,该计划已征集超 27000部优质作品,助力上万名创作者圆梦光影。


用华为Mate 80系列拍一部电影

用手机叩开电影创作的大门,从来不是坦途。

硬件性能的先天局限、动态拍摄中的抖动、专业创作功能的缺失……横亘在创作者面前的难题,曾一度让移动影像与“电影级”标准隔着遥远距离。

但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这些障碍被逐一突破,手机的便携特性逐渐转化为传统摄像机难以企及的独特优势——更自由的创作视角、更灵活的场景适配力,以及更容易捕捉到的生活本真与情感温度。

第3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将《奔赴光影》作为开幕短片,本身就是一次掷地有声的“宣示”:以华为影像XMAGE为代表的移动影像,已具备足够出色的画面表现力,正逐步跻身“电影史叙事”的行列。

这部影片以“奔赴”为情感主线,将主人公的怀旧、职场青年的坚守、年轻情侣的期许、平凡母女的温情等多组人物的观影故事串联起来。

夜色笼罩的城市里,他们或冲破生活的固执羁绊,或卸下职场的忙碌疲惫,或穿越街头的拥堵人潮,把生活的焦虑与琐碎暂抛身后,只为奔赴一场与电影的约定。

影片的巧思更藏在细节之中——《定军山》的锣鼓声、《毕业歌》的旋律、《天涯歌女》的韵味等经典电影元素被自然融入,从1905年《定军山》开启中国电影序章,到2025年城市灯火下的光影坚守,短短6分钟的影像里,不仅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光,更囊括了多种环境、多元手法的拍摄尝试。

 

华为Mate 80系列对复杂场景的驾驭能力,即便是专业摄像机也未必能轻松实现。要知道,夜色向来是各类拍摄设备的“老大难”,但《奔赴光影》却偏偏敢与夜色“对话”。

从成片效果来看,搭载第二代红枫原色影像的华为Mate 80系列拍摄出的影片,在复杂光线下呈现出的细腻电影质感令人惊艳:高光部分层次分明不溢白,暗部细节丰富无死黑,即便在动态拍摄中,出色的防抖性能也让画面始终保持清晰稳定,色彩还原也精准贴近人眼所见的真实。

 

这些细节,全方位印证了华为Mate 80系列或许在移动影像技术上实现了多重突破。而办公室的伏案身影、家中的温馨瞬间、街头的人潮涌动等生活化场景的呈现,更让观众感受到移动影像与日常的紧密联结。

“移动影像标杆”的来时路

手机电影的创作边界正持续拓宽,从日常瞬间的记录,逐步延伸至深厚的文化叙事,内容表达与视角呈现愈发多元丰富。

影像技术的迭代革新,让手机影像承载起更多人文温度与文化价值,也悄然拉近了日常生活与影像艺术之间的距离。在这一进程中,华为以移动影像技术为核心赋能,既推动创作内容创新,又搭建起创作者交流平台,为手机电影探索更多可能的同时,也为影视行业注入了鲜活动力。

曾几何时,移动拍摄面临诸多“硬伤”:传感器尺寸受限,弱光环境下易生噪点、动态范围不足,高光过曝或暗部细节丢失成为常态;高清素材对存储需求巨大,长时间拍摄时,电量耗尽与存储告急的问题频发;缺乏LOG格式等电影级色彩模式,后期调色宽容度低,难以实现复杂的光影风格表达。

如今,得益于中国芯片与自主操作系统的技术突破,这些难题正被华为逐步攻克。

 

华为Mate系列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以科技拓展能力边界”的使命,将探索本能转化为具体的技术突破。

从长续航、大屏幕、麒麟芯片,到卫星通信、昆仑玻璃,华为Mate系列一次次挑战终端技术极限;从让夜景清晰明亮,到还原远方细节,再到复现人眼所见的真实色彩,其影像探索始终围绕人类视觉的延伸展开;新一代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鸿蒙操作系统打破设备孤岛,实现体验无缝流转,探索万物互联的智慧生活新形态;而从被动执行命令到主动理解用户意图的进化,智能更赋予手机超越传统摄像机的独特智能优势。

 

2013年至今,华为Mate系列也在不断突破:2014年发布搭载麒麟处理器手机,2015年搭载立体导航,2016年推出22.5W超级快充手机,2017年发布AI智慧拍照手机,2019年搭载大底手机电影镜头,2022年打造了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2024年发布红枫原色摄像头……从核心芯片到自主操作系统,再到引领行业的影像能力,华为的创新从未停歇。而11月25日即将发布的Mate 80系列,从影像技术到综合实力,还将带来哪些新的突破,也十分值得期待。

从一枚芯片的突破到操作系统,再到影像生态的构建,华为以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电影从业者并肩前行,共同续写120年中国电影梦。

“年轻人的奥斯卡”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镜头对准京剧名角谭鑫培,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由此诞生,并在前门大观楼的光影中与观众见面——这束穿越百年的光,正式拉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

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本质上也是一部技术与艺术相互成就的迭代史。120年后的今天,以手机为载体的影像创作,正以蓬勃之势闯入大众视野,为这片光影天地注入新的活力。

如何降低电影创作的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触碰光影梦想?答案,藏在飞速发展的移动影像之中。

 

自2019年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已与华为手机连续6年携手,开辟手机电影评选独立单元,并累计征集了超27000部优质手机电影作品。这一举措如同搭建起一座桥梁,既鼓励专业电影人用手机探索创作边界,也让普通影像爱好者得以借助手中的设备参与其中,为中国电影挖掘着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与新鲜作品。

今年举办的第六届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以“XMAGE影像力量,续写120年中国电影梦”为核心主题,延续着这份对光影的坚守与创新。

回溯至2022年,华为发布移动影像品牌“华为影像XMAGE”,为移动拍摄树立了新的标杆,同时,也以更开放的姿态助力“全民电影梦”照进现实。

本届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收获了全球创作者的热烈响应,共征集到6539部作品,其中63部突围入围,角逐七大奖项。经过业内专家的严谨评审,最终13部作品将七项荣誉收入囊中。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投稿呈现“量质齐升”的强劲势头:总投稿量、有效作品数、华为手机拍摄比例较去年均大幅增长,六千余部来稿中,55%由华为手机拍摄完成,创作者的热情十分高涨。

创作者群体的多元性更显生态活力:既有深耕影像的个人创作者、专业从业者,也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影视爱好者踊跃参与。作品通过多元渠道汇聚,涵盖剧情、纪录、动画、实验等多种类型,生动诠释当下手机电影创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


从“随手记录”的日常,到“专业表达”的深耕,华为始终在探索手机电影的创作上限。从《定军山》的锣鼓声到今天的手机镜头,120年光影流转间,越来越多专业导演与影像爱好者正用手机书写光影故事。手机电影带来的不仅是创作工具的革新,更是从创作主体、内容形态到行业生态的全方位“破局”——中国电影,正迈入全民参与的崭新时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