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出差最怕什么?航班延误肯定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国际商务出差,可以说“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任海鹏就曾面临这样的遭遇。作为中资企业高管,他原计划乘坐成都双流机场晚上的航班飞往纽约。因为前序航班一度延误,他恐当晚无法启程,这样就会错过纽约的关键会议,“这不仅是一张机票的损失,更可能动摇国外客户对自己企业的信任。”任海鹏说。
他拨通了携程商旅的客服电话。几分钟后,客服给出了“成都-上海-纽约”的中转方案。但转机时间紧张,上海浦东机场又颇为陌生,任海鹏仍表示有些担忧。携程客服告知他,到达机场后可安排驻场人员主动联系,协助他提取行李、指引登机,一场潜在危机最终顺利解决。
在充满变数的差旅途中,建立起一套可依赖的保障系统,是携程商旅这样的差旅管理公司(TMC)希望为企业构建起的“新日常”。
商旅行业的十字路口
商旅管理 (也称差旅管理),这个自中国加入WTO后逐渐兴起的服务形态,本意是帮助企业系统化管理出差流程、控制成本、提升效率。企业通过TMC完成对差旅审批、预订、支付结算的全流程管理,同时借助其集中采购的优势,获取更好的机票酒店价格,从而实现成本节约、合规透明。然而近年来,行业却逐渐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我们不是不愿意为优质服务付费,而是现在的市场环境让企业不得不锱铢必较。”一位负责公司差旅采购的经理坦言,“预算收紧,老板只看价格,我们只能选择报价最低的服务商。”
行业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5Q2中国商旅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近40.6%的TMC表示“过紧日子”的客户占比达 30%-50%,29.7%的TMC表示,这类客户占比超50%。

企业支付给差旅管理公司(TMC)的费用,主要包括机票、酒店等资源采购价与服务费两部分。在“降本增效”成为普遍诉求的今天,不少企业既希望拿到最低的资源价格,又要求TMC降低服务费,倒逼 TMC 陷入双重价格搏杀——一边是压低供应链价格,一边是压缩自身服务费。随着价格内卷愈演愈烈,商旅市场上开始出现“免服务费”抢单的情况。
在“零服务费”的压力下,TMC的利润空间被极致压缩,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售后无人管”的窘境。在航班变动、酒店无法入住等出行突发问题中,出差人求助无门,甚至可能因此影响企业的生意。
环球旅讯CEO李超在评价这一现象时,解释了“零服务费”背后的商业逻辑,“零服务费的背后,是产业链的博弈,靠酒店、机票返佣补利润,靠非协议价赚钱,玩里程票或者赌退改签。”这些产业链博弈的手段,也大大增加了出行资源临时变动、取消的“不确定性”。
然而,对企业而言,差旅的核心诉求从来不是“最便宜”,而是“确定性”,是员工能否在关键时间出现在关键地点。当低价不断侵蚀服务底线,“安全感”就成为最先被牺牲的代价。
商旅管理行业,如今站在了十字路口:向左走,是在降本增效的压力下,加入不断加剧的价格竞争;向右走,是押注长期主义,坚持在“价格”与“质量”中寻找平衡。
竞争的下一阶段:让“安全感”成为差旅日常
困境中,一些TMC头部企业开始寻求转变,他们试图通过打造更有价值的服务,寻找增量市场,推动行业从“价格内卷”走向“价值比拼”。
近日,在携程集团全球合作伙伴峰会商旅分论坛上,携程商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会上同步发布了“小蓝心”守护计划与“全球差旅解决方案全景图”,明确以“全球化”与“高品质服务”为双引擎,呼吁行业跨越内卷、聚焦增量、关注品质。
“安全一直都是我们服务的生命线。”携程商旅全球客户服务总经理龚国英表示,真正的智能服务,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堆砌,而是“专业高效”与“安全温度”的并重。
“小蓝心”守护计划这套“5+1”保障体系,把“安全感”渗透到了差旅的每一个细节。覆盖行程、应急、体验、合规、系统五大核心保障场景。同时建立“蓝心见面会”这一沟通机制,让在平时工作中站在幕后的产研、服务管理团队,有机会与企业客户面对面交流。
在任海鹏紧急转机的场景中,这一体系中的应急机制已经展现出其价值。全国TOP24机场提供驻场服务,全球7*24小时无时差的人工服务,都为商旅人士境内外的出行提供了全面的应急保障。龚国英在“小蓝心”计划发布现场透露,在全国24个机场,携程商旅的驻场团队今年已完成2000多次现场服务,帮助客户现场改名改证件、快速改签、办理行李、寻找失物等。
而当人们把视野扩大到全球,如何保障身处异乡员工的安全,是许多企业差旅负责人关注的焦点。携程商旅设有一支应急保障服务团队,时刻关注全球公共安全、自然灾害事件。从地区冲突到地震、台风,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他们将第一时间定位事发地相关员工,确认安全并协助行程退改。2025年至今,携程商旅服务人员所干预的突发事件已超180次,保障了超过1.8万家公司员工出行。

这些“兜底保障”的背后,免不了真金白银的投入。龚国英在发布会现场透露,携程商旅设立了千万级的保障基金,用于紧急行程处理、不可抗力保障、退款保障、体验受损补偿等。
在当下激烈竞争的服务中,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已远远不够。一家优秀的TMC,还需要有“预防问题”的能力。“小蓝心”计划中,携程商旅通过建立“异常订单智能排查”机制,依靠智能系统排查全部订单,及时发现机票超售、酒店支付失败、航班临时调整等异常情况,并作及时处理,在出行前就提前消灭隐患。据了解,该体系今年已干预了13万次出行风险。
海外入住也是这一体系干预的典型场景。到首尔出差的钟先生,因航班落地时间较晚,到达酒店时已超过人工办理的最晚时间,需要自助操作入住。携程商旅的系统在下单后,自动识别到了该酒店的特殊入住政策,提前为钟先生发去消息指导入住。由此,避免了一场深夜被困酒店前台的尴尬。不同于国内酒店更标准化的服务,这种入住、退改规则的不统一,在海外酒店场景中尤为常见。据携程商旅数据,每月有1.3万海外出差人士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也都会在入住前收到相应提醒。
这是一种难以被感知到的“隐形保障”,唯一能被量化的,是服务质量管理统计中99.992%的顺利出行率。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技术底座的支撑。“比持续交付新功能更重要的,是夯实的技术底座——系统稳定、信息安全与应急响应。”携程商旅 CTO 翁杰强调。
系统与信息安全的保障,在差旅管理中也时常扮演着“无名英雄”。“系统稳定性”是数字化差旅管理的基石,今年海外已发生了数起因系统故障导致机场瘫痪的事件。为此,携程商旅每年投入上亿元保障系统稳定性,当前可实现系统平均可用性(ATP)达99.995%以上。这一数字的含义,相当于按全年计算,核心服务停机时间不足26分钟。
此番,“小蓝心”计划就对系统稳定、数据合规、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智能风控等方面做出了保障与承诺。通过每年持续更新的行业权威认证,保障企业及员工信息安全;通过7*24小时专项团队与监控告警系统,保障1分钟内发现系统异常;通过专属金融风控团队,保障支付安全;通过智能合规管控模型,及时识别差旅不合规行为。
这一系列保障,正是携程商旅用近20年的技术与经验积淀、凭借对商旅管理需求的深刻洞察,所构筑起的护城河。
“在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服务确定性已成为TMC与企业客户之间的信任基石, ”携程商旅CEO宋涛指出,对于携程商旅而言,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效率和收益,更是通过协同共生,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从长远来看,当行业充分竞争后,能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方能具备长期优势。这就迫使TMC必须以保障企业商旅出行为前提,从自身出发,在市场竞争中转向“产品力、服务力与数据力”的综合比拼。
当商旅管理从被动的“成本中心”转变为主动的“价值伙伴”。携程商旅正试图用一张“走得远”的全球资源网,和一颗“走得稳”的蓝色守护心,为中国商旅服务的品质标准树立一个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