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顺德香云纱,“非遗保护”的全球化破圈

阳洋  2025-10-20 09:30:59

这个秋天,新中式美学,在顺德一块绸缎上,找到了新的注解。

不久前,巴黎布隆尼亚宫拿破仑厅的TRANOÏ时尚展上,广东品牌TANGY Collection携香云纱首次跻身国际顶尖品牌展厅。

同季开幕的“莨之家”巴黎门店,香云纱服饰以新中式美学混搭法式优雅,成为塞纳河畔的潮流地标。

位于顺德伦教,工人们正在晾晒香云纱纱布。李志强摄


这既是商业的成功,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顺德香云纱,传承自五百年的古法染整技艺,正借力非遗保护与时尚革命,闯入国际视野,成为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的鲜活样本。

“三浸九煮十八晒”的苛刻美学

香云纱本名“莨纱”,是中国唯一用纯植物染色的丝绸面料,有着“软黄金”和“黑色闪光珍珠”的美誉。

张爱玲笔下,“香云纱的窸窣声,是旧上海最摩登的私语。”

而它的珍贵,不仅在于触感如纸,沙沙作响的灵动,更在于每一匹布都凝聚了阳光、薯莨、河泥与匠心的交响。

 

晾晒纱布。李蕴摄。


“香云纱认天、认地、认人。”在顺德伦教晒莨场,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师傅直起身,指着初升的太阳说。他脚边,褐红色的丝绸正在晨光中舒展身姿。

22到38摄氏度,连续十小时日照——这是香云纱与自然的约定。从丝绸胚布到成品,香云纱需经历“三浸九煮十八晒”的数十道工序,全程依赖阳光、泥土与薯莨的化学反应。

而顺德特有的富含铁离子河泥,恰如其分地赋予了香云纱独特的黑褐色光泽。

 

香云纱的成型需要经历复杂的工序。李立文摄


大自然的产物,总是既慷慨又对匠人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而传统工艺最大的悖论就在于,它们因现代化重获新生,但其核心却依赖于无法被机器替代的手工技艺。

保护,是对匠心手艺的尊重与传承。

2008年,顺德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项民间技艺正式纳入国家文化保护体系。

随后,《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中央政策的出台,为香云纱的振兴提供了系统性保障。十余年间,这项技艺接连斩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身份认证。

 

云纱飘飘。何惠然摄


从非遗名录到国际秀场

这种近乎偏执的传统工艺,意外击中了当代可持续时尚的脉搏。

在国家非遗保护体系赋能下,顺德香云纱完成了从地方技艺到国家文化符号的身份转变,在2025年迎来“丰收季”。

在沙特,香云纱披肩成为外交礼物,被沙特王室所珍藏;在巴西,香云纱旗袍登上文化展台,引发千人欢呼;在巴黎,香云纱“莨之家”门店开业,欧洲顾客争相选购,成为融合新中式审美与法式风情的设计新地标……

而历来只接纳国际顶尖品牌的TRANOÏ时尚展,更是首次向中国非遗敞开大门。顺德香云纱品牌TANGY Collection的展位前,法国买手轻抚面料惊叹:“这竟然是河泥染的?”

 

 顺德香云纱服饰品牌TANGY Collection入驻。顺宣供图。


国内市场同样热情高涨。“这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非遗。”在2025年“伦教香云纱国潮非遗体验季”上,年轻的品牌主理人指着一件香云纱改良西装说。这场活动吸引客流3000人次,实现销售额900万元。

香云纱不再局限于秀场与展馆,而是作为时尚新品,走进大众视野。而这项古老技艺在全球时尚舞台绽放迷人光彩,成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非遗”新生

香云纱的国际之旅,是国家文化战略在地方生动实践。在顺德,“非遗正青春”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走进位于顺德伦教的成艺晒莨厂,每匹面料都贴着“黄金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追溯原产地、原料和32道工艺全流程,实现了“一物一码”原产地追溯。

这是国内首个香云纱区块链认证系统,包括成艺晒莨厂、远发晒莨厂等首批5家企业已接入。

很难相信,这项更多发生在食品身上的溯源机制,竟然在一块布上实现,让每一匹面料都有了独有的数字身份证。

 

 香云纱。顺宣供图


政策的顶层设计持续引领着香云纱产业的变革。顺德政府明确提出,将以香云纱产业打版,推动香云纱创新设计、布匹交易、品牌营销等全价值链提升。

当前,顺德即将启动香云纱产业“136”发展战略,通过建设三大高地、配套六项举措,内容涵盖了品牌形象、标准体系、人才培养、企业培育等等,目标是打造千亩级全产业链示范园区,全力将香云纱打造为文化金名片。

其中,在国内首个研究香云纱技艺的专业机构——香云纱学院基础上,顺德伦教又授牌成立黄田胜大师工作室,标志着香云纱技艺传承的新里程碑。

如今,香云纱产业在顺德已形成集聚效应。

 

 香云纱设计大赛。顺宣供图


十个香云纱项目相继签约落户,预计将拉动投资超5000万元。这些项目将打造高标准晒莨场、研学基地、展销中心等多元化场景,推动香云纱从单一生产向全产业链拓展。

从岭南水乡到世界舞台,香云纱的全球破圈,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非遗保护”到“文化自信”的转化路径。

这项古老技艺,在顺德,焕发新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