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聚焦世界心脏日,“带疱伤心,主动联防”公益科普在沪开展

来源:央视网  2025-09-25 13:22:59

央视网消息:2025年9月24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央视网发起、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学术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世界心脏日健康科普日活动之“带疱伤心,主动联防”主题公益科普在沪正式开展。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的重要前沿阵地,围绕心血管疾病共病风险的探案式科普精彩上演。通过一桩基于真实经历改编的“心血谜案”,来自心内科、皮肤科,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医生们化身“医线探员”,抽丝剥茧、层层科普,揭示出潜伏在心血管患者身边的健康风险。


“心血谜案”探案式科普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演


承接科普剧场,一场跨学科、多领域之间的“主动联防”对话同步展开,大咖专家云集,围绕我国心血管健康现状、心血管疾病与带状疱疹等共病风险、管理与预防,乃至医防融合实践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以临床、疾控等不同视角的专业洞见,勾勒出“心血管共病风险主动联防”的实施路径,推动健康老龄,共筑全民防线。

 

跨学科、多领域共话“主动联防”,探索心血管共病联防新路径


银龄时代,心血管疾病“多病共存”成常态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高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45亿,冠心病、卒中患者均超千万[1];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近50%,高居各类疾病首位1,被称为威胁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进入纵深推进阶段,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已被纳入重点防控范畴,且成效显著。然而在老龄化加速背景下,其整体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一方面,心血管疾病患者基数庞大,发病率持续攀升;另一方面,中老年患者往往面临多病共存问题,而“多病交织”状态可能形成“1+1>2”的叠加危害,进一步增加健康负担。

近年来,国家持续倡导“三高共管”理念,呼吁将各类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纳入协同防控体系。与之形成呼应,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Don't Miss a Beat(律动不息)”所倡导的,亦是关注每一声心跳、重视心脏健康的每一个影响面。“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负担逐年增加,合并症多、器官功能衰退、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因素是关键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教授指出,“这类患者通常面临用药复杂、治疗负担重等问题,甚至因管理不当导致病情反复,既影响生活质量,也加重医疗资源消耗。因此,加强中老年人群‘多病共管共防’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梁春教授


在众多共病威胁中,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易被忽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心血管疾病不仅会直接损伤心脏、血管等器官,并可能导致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风等致残致死性事件,还会增加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2]。”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梁春教授介绍道。

共病共管,关口前移抵御“伤心”之患

事实上,心血管疾病叠加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并非“小概率事件”。带状疱疹俗称“蛇缠腰”、“生蛇”,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发的常见感染性皮肤病。“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罹患带状疱疹[4],中国每年的带状疱疹病例数超600万例[5]。”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康复科执行主任郑拥军教授表示,“其中,50岁以上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都是高风险人群。”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康复科执行主任郑拥军教授


疼痛是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之一,可贯穿于病程全过程。“这种疼痛如灼烧、电击、刀割一般,甚至可能甚于分娩阵痛[6],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郑拥军教授补充道,“而如果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时间还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7]。”

更令人揪心的是,心血管疾病可能引发“痛上加痛”。在活动上,梁春教授特别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带状疱疹后,疼痛程度更强,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更严重也更持久[8]。与此同时,带状疱疹也可能反过来加重心血管负担:带状疱疹发作后,患者短期内心梗风险上升68%[9],脑出血和中风风险增加78%[10]。”

这样的“伤心共病”不仅让患者煎熬,也显著加重照护压力,其影响是家庭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后,往往面临更高的疾病管理难度和治疗成本。对他们来说,做好两者的共管共防,对本身的疾病控制和减轻感染性疾病的叠加负担都有积极意义。”郑拥军教授强调。

主动联防,多方共筑全民健康防线

随着《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的深入推进,我国正不断强化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管”全链条管理,坚持预防为主,注重关口前移;《“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也强调强化多病共治共管,完善老年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共病共管”及“预防先行”的高度重视,也为“主动联防”实践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黄卓英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黄卓英指出:“预防始终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以上海为例,目前全市有70多家门诊可以开具疫苗健康处方,为高风险人群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建议。通过在慢病诊疗中同步落实共病预防措施,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减少共病或并发症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亦有利于推动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对此,郑拥军教授亦表达了赞同:“面对像带状疱疹这类的‘伤心风险’,积极预防远比发病后治疗更能守护健康。建议风险人群,如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更应做好主动预防,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浦东新区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花迎雪


社区作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亦是预防接种服务的“第一阵地”,浦东新区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花迎雪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经验强调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群不是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人群,而是更需要科学地把握接种时机。如处于疾病稳定期,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降低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接种前可向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专科医生咨询,进行科学接种。”

在“预防先行”大势所趋下,各地探索医防融合的多元协同新模式正不断落地,社区亦是其中的基层“支点”。花迎雪主任同时表示:“我们正通过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更便捷的免疫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医防融合,也让社区成为‘主动联防’中的坚实一环。”

当各方共建的主动联防实践徐徐展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方社会力量都成为了健康的核心守护者与行动者。“‘主动联防’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体要提升共病风险认知、主动采取共防措施;更在于临床多学科、公卫多系统、社会多领域之间的协同发力——从认知提升到行动落实,再到体系支持,各自发挥专业优势,环环相扣建立全面的健康防护网。”黄卓英所长呼吁道,“这不仅有利于防范类似‘带疱伤心’的风险,对于更广泛的健康议题也都有积极意义。”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3》[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2] Lai SW, Kuo YH, Liao KF. Association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Herpes Zoster: A Cohort Study in Taiwan.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24 Jul 11;11(8):ofae394.

[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 中., 带状疱疹疫苗预防接种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08): p. 538-543.

[4]Chen LK, A.H., Chen LY, CHOU MY, Djauzi s, Dong B, Kojima T, Kwon KT, Leong HN, Leung EM, Liang CK, Liu X, Mathai D, Pan JY, Peng LN, Poblete ER, Poi PJ, Reid S, Tantawichien T, Won CW, Lookingback to move forward: a twenty-year audit of herpes zoster in Asia-Pacific. BMC Infect Dis, 2017. 17(1): p. 213.

[5]Zhang Z, et al, The incidence of herpes zoster in China: A meta-analysis and evidence quality assessment.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23. 19(2): p. 2228169.

[6]Katz, J., & Melzack, R,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usefulness of the long form, short form, and short form-2. In D. C. Turk & R. Melzack (Eds.), Handbook of pain assessment (pp. 45–66). The Guilford Press. 2011.

[7]Johnson, R.W. and J. McElhaney,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the elderly. Int J Clin Pract, 2009. 63(9):p. 1386-91.

[8] Torcel-Pagnon, L., et al., Impact of Underlying Conditions on Zoster-Related Pain and on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Zoster.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17. 72(8): p. 1091-1097.

[9]Nathaniel Erskine, H.T., Leonard Levin, Christine Ulbricht, Joyce Fingeroth, Catarina Kiefe, Robert J Goldberg, Sonal Sing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herpes zoster and the risk of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PloS one, 2017. 12(7).

[10]Fawziah Marra, J.R., Kathryn Richardson, A meta-analysis of stroke risk following herpes zoster infection.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7. 17(1): p.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