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仍是安静、安定的。”在情绪都要“中暑”的高温天里,走进苏州舟山核雕村,去感受“匠人”,夙兴夜寐,雕刻时光,或许更有意义。
舟山村坐落于苏州穹隆山下,南临太湖之滨,是一个普通的江南村落。这里的村民们有着一门绝活——核雕。2008年,核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核雕村”。
这里的人们“好雕善刻”,核雕技艺已经深深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舟山村不仅培养出了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吸引了大批青年手艺人加入核雕行业。3000多名从业者共同打造出了一个年产值高达4亿元的庞大产业。
1986年出生的周春毅是年轻核雕艺术人中的佼佼者。出生于核雕世家,祖上自清代起从事核雕制作。周春毅自幼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研习书画雕刻,对核雕艺术情有独钟,少时师从其父周泉兴,后又遍访各地名师,博众家之所长,撷各派之精华,其作品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独树一帜,自成一派,文玩界称“周派”。
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周派”核雕的独特魅力,实现核雕文化的深度传播与广泛传承,周春毅倾尽全力精心打造了周派雕刻艺术馆。这座艺术馆并非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作品展示空间,而是被他赋予了全新的业态定位,成为了一个集展示、体验、传播、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核雕文化空间。
盛夏的周派雕刻艺术馆,每天来访者仍是络绎不绝。踏入这座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核雕艺术的世界,处处都能感受到核雕文化的多元魅力与深厚底蕴。尤其是精品陈列区,这里是“周派”核雕艺术的精华汇聚之地,集中展示了一系列代表周派独特风格的经典核雕作品。
“核雕要走出新路,风格一定要独特”。苏州核雕起初有“殷派”和“须派”两大派别。殷根福是殷派核雕的代表,其雕刻特点是刻画细腻,作品“横平竖直”,追求工整;须派核雕的代表是须吟笙,其核雕作品多以写实为主,雕刻人物脸部肌理明显、表情丰富。在创作过程中,周春毅不断摸索,使其作品实现了殷派、须派之结合。2004年,年仅18岁的周春毅创作了代表作品双面核雕罗汉头,在雕刻技艺上开始崭露头角。
20多年来,周春毅在创新中突围,在求变中发展。不拘泥于传统的雕刻方法,他推陈出新,发挥古代苏作斜口冲刀法,首创留刀痕处理方法。“现在好多人在制作的过程中都用了砂纸、用了油石来打磨,其实这样反而看不出它其中的神韵。”周春毅的刀法就是把刀的痕迹留在上面,又称“清水刀法”。清水刀法追求的就是朴素、素雅的感觉,讲究大开大合、苍劲有力,要一气呵成。
作为一门老手艺,核雕主题大多与祈福、佛教等文化相关,对于青年一代的审美需求来说,这是不够的。因为现在把玩核雕并不是老一代人的专利,新生代青年核雕购买者的出现,意味着新的审美观和市场需求出现。周春毅创新求变,喜欢创作一些山水风景,寻求将佛教题材与山水画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如《苏州园林》《核舟记》《观山》《观水》等等口碑出众的作品。
驻足在周派雕刻艺术馆内。线上直播间占据了重要位置。早在 2016 年,周春毅便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果断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线上团队,积极主动地拥抱数字化浪潮,开启了“周派”核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全新模式。据统计,“周派”核雕通过线上渠道的年销售额已成功突破三千万元。
“舟山村做电商直播最爆火的时候,一天要发货3000件以上。”作为直播电商的带头人,周春毅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舟山村核雕的品牌保护,如何有力且有效?2023年10月,由周春毅参与起草的核雕行业标准——《苏式传统文化 核雕传承技艺指南》正式发布。
“手”艺不易,“守”艺更难。“我很害怕听到,村里年轻的核雕艺人转行的消息,但这样的消息正不断传入我的耳中。”站在非遗研学课堂前周春毅陷入沉思。他说,非遗研学课堂是周派雕刻艺术馆的一大亮点。“这里会有资深匠人上课指导,我也会来上课,每一位拿起刻刀的爱好者,我都期望他能成为核雕技艺的传承者。”
走出艺术馆,不远处,舟山核雕老厂区经改造升级后成为“蓝·苏核精雕”创意产业园已开园营业,成为村里的新地标。走进舟山村那一条条小巷时,发现这里比往昔少了几分热闹,多了几分沉静淡然。最热闹时舟山村可谓是门庭若市,人来人往。当然,小小橄榄核也让村民们赚得盆满钵满。
和所有行业一样,火爆之后往往更需要冷静练好内功。如何让这一历史经典产业做得更大,走得更远考验着周春毅们。一颗橄榄核,一把刻刀,一处直播间,一群有理想的青年人……面向未来,舟山核雕的发展路径似乎已渐渐明晰,但仍面临不少困难。
墙内开花也要“两头香”。近年来,周春毅频频亮相各大国际艺术展,期望能够推动舟山核雕的老手艺扬帆“出海”,法国巴黎时尚家居展,意大利佛罗伦萨参加世界手工艺展览,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展……过去几年间,周春毅的足迹遍布世界很多地方。今年他又去了匈牙利等国参加展览,旨在让更多人领略舟山核雕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