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北平机器联合创始人:中国的精酿热潮还在持续

方昶  2025-08-11 15:31:12

工作日下午5点,北平机器友谊店就开始上人了。


这是北平机器今年新开的店,位于友谊商店曾经的车库。作为当年的国营涉外商店,今年4月,友谊商店园区经过改造包装后重新开门迎客,北平机器成为最先入驻的品牌之一,并迅速成为这里的网红店铺。

北平机器重庆店


近年来,中国的精酿市场持续“狂飙”。中金公司预测,2025年,中国精酿啤酒渗透率将提升至6.3%,消费量从2022年的14.3万千升激增至2025年的23万千升,销售额占比从2020年的6.8%提升至2025年的17.2%,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00亿元提升至2025年的1000亿元以上,爆发出强悍的增长能力。


北京机器创始人赵正刚坦言,这几年消费精酿的人越来越多了。“以前大家都把精酿当‘二场’,晚上8、9点才上人,如今5、6点就不少人了,这说明精酿的消费理念又进一步提升了。

北京是中国精酿之都


在赵正刚看来,北京是中国精酿啤酒发展最早的城市,同时也是目前国内精酿消费最发达的地区。“这和北京的啤酒文化有关。”
现代啤酒作为舶来品,在建国前其实并不受普通老百姓欢迎,更多是卖给在华的外国人和少数上层人士。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啤酒才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北京的夏天比较漫长,酷暑难当,来一杯冰镇啤酒,自然沁人心脾、暑意顿消。而北京人喝啤酒有个讲究,之前更愿意把啤酒打回家,就着下酒菜边吃边喝。打啤酒得有容器,什么容器能保温?——暖瓶。于是那个年代每到夏季,北京的酒馆、食堂、小饭店前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人们拿着暖壶等待打散装啤酒,所以精酿从北京发起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2011年高岩出版《喝自己酿的啤酒》推动自酿风潮,2012年北京成立自酿啤酒协会,2013年首届中国精酿啤酒节在北京三里屯举办,仅6家厂牌参与却吸引近2000人,成为行业里程碑,此后北京持续举办亚洲最大规模精酿啤酒节。2018年,北京精酿啤酒消费量已超过东京,成为亚洲第一大城市。

北平机器方家胡同店

 

2016年,北京机器首店落地北京方家胡同。这里是北平机器总厂的旧址,北平机器品牌由此得名。北平机器创立之初,就想酿造属于北京本地的精酿啤酒,百花深处IPA、明前龙井小麦、绿豆沙小麦、机器皮尔森、帝都拉格、烟熏乌梅艾尔等现如今的畅销酒款都是自创立之初原创的、具有北京特色的精酿啤酒。

消费升级一定会继续下去 
近年来,消费者愈发重视性价比,受此影响中国啤酒在去年产量和收入双降。赵正刚也感受到了消费变化,“原来喝三杯,现在就喝两杯。”这也倒逼北平机器在产品和渠道上下工夫。


过去,北平机器每年上新10款左右,今年每个月就要推新2-3款新品。北平机器纳福胡同店作为北平机器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同时也是唯一一个Brewpub,在工厂之外进行着更为独特、有趣、实验性的酒款研发。


今年3月上市的什锦花园浑浊IPA,在原有的浑浊IPA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西海岸IPA的独特风味,并因此获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据赵正刚介绍,“这款产品当时就实验性酿造了300L,分到各店后每店也就100多杯,结果两天就卖完了,目前已开始在酒厂长期生产,不光成为门店常驻,也推向了全国市场。”

北平机器什锦花园浑浊IPA

 

今年,北京机器还将酒厂从山东济南搬到北京房山,酒厂到门店的距离也因此从400公里缩短到50公里,“上午罐装下午就能到门店,之前路上起码得两天”;产能也从之前的1500吨增长至8000吨。更短的运输时间意味着更新鲜的啤酒;更大的产能意味着更稳定的产品和更丰富的选择。如今酒厂筹备已进入尾声,北平机器也将成为第一家真正在北京本地酿造的独立精酿啤酒品牌。
上半年,北平机器在北京和重庆分部新开了一家门店,总门店数来到9家。北平机器的京外首店于重庆鲁祖庙,这里曾是1911年重庆第一次开埠扩城时,聚集的工匠艺人为他们的祖师爷——鲁班先师及其弟子建立堂会的地方。北平机器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深度融入重庆街坊的肌理与风貌中,成为重庆本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消费频次确实在减少,但越是这种情况,大家越想吃点、喝点好的。所以消费升级一定会继续下去。”赵正刚表示,“未来没有品牌的、经营效率低的、甚至一些伪精酿啤酒会逐渐被消费者淘汰,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持续输出稳定且有品质的精酿啤酒给消费者。”目前除了现有的9家门店,北平机器的产品还进入了北京200多家餐饮门店,占到销售收入的60%多。


(供图/北平机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