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深圳龙华:“文脉兴城”构建城区“活力生态系统”

吕雪良  2025-07-24 15:13:59

以文脉为根基,通过业态创新、社区参与、数字赋能、生态修复四维联动,构建城市可持续的“活力生态系统”。

“这是我们当年的婚房!” 91岁的深圳市龙华区观澜村原住民陈云带老人,每次路过观澜大街37号那栋青砖灰瓦的老房子,总会驻足凝视并喃喃说到:“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藏着我和家人的故事。”


观澜古墟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北部,是深圳现存最完整的客家风格历史街区之一,与深圳墟、清平古墟、沙头角墟并称“深圳四大名墟”,堪称“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陈云带老人便在这条街上出生长大并成家。

观澜古墟是深圳现存最完整的客家风格历史街区之一(龙华区委宣传部供图)


据悉,这条长约800米的骑楼老街,曾是广府商帮南下的重要节点,茶楼酒肆的吆喝声、挑夫担子的吱呀声、粤剧戏班的锣鼓声交织成市井长卷。但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推进,周边的现代商圈拔地而起,观澜古墟逐渐褪去繁华,沦为墙皮剥落的旧巷、门可罗雀的老铺,成为许多深圳人记忆里“被遗忘的角落”。


转机出现在2020年,龙华区启动“观澜古墟保护活化”项目,用三年时间让这条老街重焕生机。修缮后的骑楼保留了岭南传统的“满洲窗”与灰塑山墙,曾经堆满杂物的骑楼底下变成了咖啡书吧与非遗工坊,百年老榕树下的老戏台重新响起粤曲,年轻人举着相机在观澜古墟文化墙前打卡……这场蝶变不仅是空间的重生、一场关于城市文化基因的唤醒,更是激发老城村新活力的典型案例。


文脉兴城,修旧如旧


“修旧如旧,让老房子‘记得住乡愁’!”龙华区委区政府没有选择大拆大建的“推倒重来”,而是以“文脉兴城”为指引,将“保留居民记忆”作为核心,在“修旧如旧”理念下对观澜古墟的保护性开发。陈云带老人的婚房所在的观澜大街37号附近,是修缮工程的重点区域,对骑楼的外立面、木梁结构进行原样修复,甚至保留了部分老墙的“历史痕迹”(如砖缝里的石灰、墙皮脱落的斑驳)。


如今,陈云带老人的旧居虽已不再居住,但已成为古墟“社区共建”的示范点——社区工作人员定期邀请老街坊分享往事,让年轻一代通过口述历史,触摸古墟的“温度”。


“文脉兴城”是龙华区以城市历史文化脉络为根基,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转化,激活城市文化基因、重塑空间活力的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将历史文脉视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原乡”,既非简单复刻传统,亦非盲目追求现代,而是以文化为纽带,实现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例如,摒弃“拆旧建新”的粗暴逻辑,采用“微改造”手法保留历史肌理,同时注入咖啡书吧、文创工坊等现代业态,使老建筑成为承载新功能的“文化容器”。同时,让原住民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守护者与受益者,形成“活态传承”的社会基础。

“修旧如旧”后的观澜古墟持续释放人文活力,成为年销售额超百万的城市文化空间。(龙华区委宣传部供图)

文脉肌理,缝合古今​


龙华区以“文脉为魂,场景共生”为内核,让文脉肌理缝合古今,激活建筑记忆。


在观澜古墟保护工作中,龙华区通过文化根系再生、空间活力共生、社群参与共治等策略,梳理非遗技艺、传统节庆、建筑符号等文化元素,构建城市独特的精神标识,在生态修复、业态创新、社区参与、数字赋能四维联动中,植入现代功能与创新要素,实现文化传承、经济增效、生活提质的多重目标,生成可持续的“活力生态系统”。如通过复原“墟日”习俗、活化凉帽编织技艺,让消逝的市井烟火重获新生,为高密度城区更新提供可复制的“活化经验”。 


为了进一步弥补老城村生态治理缺失的问题,龙华区以重塑水岸共生原则,实行从观澜河到观澜古墟联动治理,通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超1069公里)、小微水体整治(108处销号),使水质跃升为地表Ⅱ类水。河岸设计 “坡道台阶”,打通14.2公里碧道,串联古码头,让市民亲水而行、枕河而憩。


同时,植入数字展厅与林下骑行道;古墟西北岸与古建筑群隔河相望,形成“历史-生态”对话轴线……在文脉肌理里,古今融合,尽情表达。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观澜古墟实现文脉新生,成为年销售额超百万的文化空间。(龙华区委宣传部供图)


文化基因,当代表达​


观澜古墟拒绝“标本式保护”,以创意赋能传统,通过业态焕新、沉浸体验、节庆赋能等举措,实现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文脉的活化能催生独特的文化产业生态。观澜古墟依托“古墟文化”IP,引入文创设计、非遗体验、文化研学等新业态,形成了“文化展示+体验消费+创意生产”的产业链。通过文创工坊进社区,原本闲置的老商铺变成了年销售额超百万的文化空间。这种“文化+商业”的模式,既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文化的侵蚀,又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卖布街从布匹集市蜕变为扎染工坊与古法旗袍店;万鼎美术馆进驻洋行旧址,龙岗顶街的咖啡馆以“醒狮冰咖”“柿柿如意”杯贴引爆社交网络。167家店铺招商率达80%,文旅融合撬动消费升级。


为了让游客沉浸体验古墟文化,龙华区开发了角色扮演游戏《古墟1938》,游客化身“侨商”“掌柜”解锁剧情;夜幕下,《遇见·观澜》光影秀以数字粒子在灰墙黛瓦上演绎百年变迁,运营至今吸引游客670万人次。


尤其是在节假日,龙华区以节庆赋能,融合各种文化基因,让“古墟文化”持续释放活力。例如,古墟文化主题活动,举办织梦东方时装秀,让客家山歌、麒麟舞与国潮设计同台,传统墟市进阶为“大湾区客家文化寻根地”。

龙华区以文脉肌理缝合古今,推出系列古墟文化菜单,呈现公众参与的古墟文化当代表达良好局面。(龙华区委宣传部供图)

文脉新生,龙华方案​


观澜古墟的蝶变,梳理出老城村释放新活力中,文脉即流量、场景即生产力、共建即长效是“文脉兴城”重要的实践经验。


当前的观澜古墟,将历史文脉作为差异化竞争力,其文脉流量已经成功转化为经济留量、人才留量和生态留量。例如,古墟借力商埠、侨乡文化IP,成功入选广东省文化遗产游径,证明“文化在地性”是吸引人才与资本的核心磁极​​。


场景即生产力促进了观澜古墟经济留量跃升,例如,其观澜河碧道串联观澜古墟生态与商业,古建承载艺术与消费,形成了“河岸经济带”。这种“空间-功能-情感”的多维场景编织,使老城村从“居住地”转升为“生活目的地”。


政府引导(政策)、社会资本(运营)、居民参与(非遗传承)的协同机制,是观澜古墟古墟成功蝶恋避免“空心化”的关键。例如,在政策引领下,客家美食传承人林乐童返街开店,深受当地市民群众欢迎,使非遗活化真正“扎根于民”。


观澜古墟的蝶变,是一场以文化唤醒记忆、以生态重构基底、以场景激发参与的“有机更新”。其探索经验证明,老城村的活力密码,在于将历史基因缝合古今,并植入现代生活场景,让文脉在烟火气中持续释放活力。

 
龙华区“文脉兴城”是以文化认同重构城市凝聚力,以历史厚度提升发展质量,构建了城市可持续的“活力生态系统”,为高密度城市如何激发新活力提供了“龙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