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这场司乘之间的“头脑风暴” 尝试直面网约车治理难题

景一  2025-07-11 17:42:12

醉酒乘客在车内呕吐,司机洗车花了175元,乘客只愿意赔偿50元;液体弄脏车座,司机说是酒渍,乘客却说是水;乘客意外晕车吐在车内,责任在谁陷入争议……

 

以上场景,是网约车生态中一个牵动多方神经的痛点,常常引发司乘矛盾,甚至升级为报警、诉讼。其背后折射的,是责任难以判定的现实困境。

 

为了推动这些难题的解决,近日,滴滴在广东中山举办开放日系列活动“司机体验监督员评审会”第二期,邀请司乘代表、媒体、专家共同参与讨论,完善平台规则。

 

会上讨论的话题,涉及一个难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景和视角下,往往出现不同的责任导向。

 

以“乘客吐车上”为例,对司机来说,乘客吐车上不仅意味着洗车的花费,还要承担误工带来的损失,车上的气味残留更可能带来长期影响。

 

而站在乘客视角,“吐车上”更多是意外,除了醉酒呕吐外,还可能是因司机驾驶导致的晕车呕吐,是否应该乘客全责?司机要价过高的现象也常有发生。

 

此外,当司机和乘客陷入责任扯皮,平台是否能“隐身”,还是应该站出来承担一部分责任?

 

该问题要完美解决,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司机、乘客、平台之间寻求责任划分的平衡点。

 

“我觉得平台可以给一个指引的政策或者标准,吐在外面多少钱、吐在脚垫多少钱、吐在座椅上多少钱。”一位司机代表在参加评审会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活动现场,司机代表逐一上台反馈自己提前收集的案例与建议,参会嘉宾针对典型案例进行投票并优化建议,由滴滴平台方同步记录多方建议,结合研讨成果,逐步完善服务机制。

 

评审会还探讨了“跨城订单返程费”这一热门议题。跨城订单距离远,如果只有单向行程,司机没能接到返程订单,自行支付返空的油费和过路费,是很“亏”的。站在乘客的角度,则觉得已经支付了车费,凭什么还要出一笔钱。而对于平台来说,无论是基于大数据还是实际情况,都很难准确掌握司机是否返空。

 

会上众说纷纭,但“吐车上”和“返程费”等问题,都无法一蹴而就解决。

 

滴滴开放日的价值,也不只是寻求某个具体问题的“标准答案”,而在于建立新的沟通机制。正视问题是进步的前提,滴滴作为行业头部平台,能够站出来主动搭建沟通窗口,敢于把难题摊开在阳光下讨论,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担当的体现。

 

早在2018年底,滴滴便上线“公众评议会”,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公众投票和讨论的形式,解决过“车内捡到失物是否要有偿归还”“醉酒乘客独自乘车司机能否拒载”等一系列治理难题。

 

此后,滴滴持续搭建倾听各方意见的平台,去年在成都也举办了一场开放日司机恳谈会。“去年收到了一百多个问题反馈,目前已经有超过三成被优化改进。”滴滴网约车司机与供给发展平台负责人朱泽涛表示。

 

此外,滴滴开放日还举行了滴滴司机公益项目环节,多名司机分享了通过提供给平台线索进行公益救助并获得帮扶的故事,获颁“公益探访志愿服务证书”朱泽涛表示,滴滴会将“司机公益救助”项目坚持下去。

 

无论是洗车费与跨城费的争议,还是滴滴对司机的公益践行,根本目的都在于构建更文明、更和谐、更具确定性的乘车环境。

 

网约车服务链条长、场景复杂,许多细节规则很难由平台单方面“拍脑袋”决定。邀请司乘双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讨论,在碰撞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是制定更公平、更可行、更被广泛接受的规则的有效途径。这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也是从“责任扯皮”进化到“责任共担、司乘共治”的起点。

 

司机权益有保障,服务才能更安心;乘客责任更明晰,规则才能更透明。最终受益的,是出行的整体生态。

 

你有什么建议吗?发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参与“司乘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