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梅州兴宁罗岗镇“周二上门去”直击民生温度

陈美标 钟思婷  2025-07-07 16:54:07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潘洞村党支部书记杨春泉的身影已出现在村民杨水妹老人家的院落里。他熟稔地检查着屋内的线路,换上崭新的灯泡,顺手把代购的生活用品递到老人手中。“你们比亲儿女还贴心!”杨水妹拉着杨春泉的手,笑容里满是暖意。这份清晨的温暖,正是罗岗镇289名党员干部响应兴宁市委“周二上门去”号召,将服务送到千家万户灶台边的生动缩影。


2025年4月,兴宁市委吹响“周二上门去”集结号,要求全市党员干部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变“等事来”为“上门去”。罗岗镇党委闻令而动,将市委部署与梅州“围屋家访”要求深度融合,创造性地将服务细化为“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精准服务到户”的生动实践。党员干部的脚步踏遍了圩镇街巷与偏远村舍,在15338户农家的门槛内外,用真情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民忧。


机制创新,党群同心织密“连心网”


为确保干部心无旁骛下沉网格。镇党委统筹289名骨干力量,将每周二定为“无会日”,在源清村上窝片,镇村干部张国强在走访中敏锐捕捉到村民饮水难的集体焦虑——石壁下的取水点水质浑浊且水量不稳。“群众喝不上放心水,我们坐不住!”他们迅速行动,一套包含“扩大水房、三级过滤、密闭升级”的“提质+增量”方案快速落地,汩汩清泉流进农家灶台,更淌进百姓心田。这正是罗岗镇推动“民情走访到户”的鲜活注脚:干部们带着责任与温度,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说一家话”,一本本详实的“民情日记”里,记录下就业、教育、医疗等102条建议和652件诉求,成为精准施政的第一手资料。

 

罗岗镇党政办供图


政策如何跨越“最后一公里”,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罗岗镇的答案是让干部化身“方言翻译官”。针对走访中发现的“政策睡在文件袋”问题,镇党委组织精干力量,梳理出宅基地审批、医保报销、困难救助等高频堵点以及土地纠纷、婚姻矛盾等风险点,精心编制《高频民生政策解答手册》。在霞岚村的幸福食堂,每月一次的政策宣讲会座无虚席。干部们用地道的客家话,结合身边鲜活案例,将晦涩的条文化作通俗的“家长里短”。村民黄利香握着驻村干部的手,心有余悸又满怀感激:“多亏你们上门讲透了拆旧复垦政策,不然我差点把老屋拆了还拿不到补助!现在心里亮堂了。”宣传栏、微信群、大喇叭与上门讲解相结合,让惠民政策从“干部懂”变成“村民议”,从“纸上文”化为“实惠事”。

 

罗岗镇党政办供图


服务群众,贵在精准。罗岗镇党委尤其牵挂五保户、低保户、残疾家庭和留守老人儿童。一套“多对一”的结对帮扶机制应运而生: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专业社工组成服务小队,定期叩响特殊群体的家门。在源清村,驻村干部在一次“周二上门”中了解到学生黄某家庭困难且左手功能障碍。他们迅速联动镇社工刘维文,一场爱心接力旋即展开:兴宁善小协会送来了1500元慰问金和生活物资,广州的医院资源被成功链接,为黄某提供了全免的康复治疗机会。防汛期检查危房、端午节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代办养老认证、代缴医保费……这些看似细微的“精准服务到户”,如春风化雨,让党的温暖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心田。


靶向发力,难题化解在群众屋檐下


“周二上门去”的生命力,在于真刀真枪解决问题。罗岗镇建立了一套分类施策、闭环管理的响应机制,让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罗岗镇党政办供图


对于换灯泡、代购物这类日常琐事和燃眉之急,党员干部奉行“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的“即办”原则。自行动开展以来,像这样的“微服务”已解决日常问题192个,代办事项310次,速解了群众的“眉头之急”。


面对跨部门、村级无力独自啃下的“硬骨头”,罗岗镇则依托“1+6+N”基层治理体系,启动高效的“联办”机制。潘洞村距离圩镇8公里,留守老人购物极为不便。村党支部创新探索“党支部+企业+党员志愿者”模式,在党群服务中心建起“幸福驿站”。商品订购、快递代收、事项代办……77岁的李凤英大娘成了这里的常客:“家门口就能置办齐东西,日子方便多了!”驿站里升腾的烟火气,是党建引领下资源整合、服务下沉的生动写照。


群众的心愿,就是行动的号角。罗岗镇广泛征集“微心愿”,精心实施“微项目”。72个“微心愿”被点亮,49个“微项目”落地生根。在联东村,曾经堵塞的水圳经过疏通改造,保障了全村生产生活用水的命脉;新建的篮球场和健身器材旁,回荡着村民茶余饭后的欢声笑语。这些“小而美”的改变,看似细微,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乡村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


服务群众,既要解眼前之忧,更需谋长远之富。在五福村,镇村干部通过深入走访,精准捕捉到产业薄弱的痛点。他们引导村民盘活山地资源,发展红花油茶产业。如今,800亩油茶基地绿意盎然,不仅为村庄披上新装,更拓宽了村民增收的渠道。产业赋能,为乡村共富注入了持久动力。


强基固本,党旗引领治理新图景


“周二上门去”,不仅解决了群众难题,更成为罗岗镇锻造队伍、夯实堡垒、淬炼作风的生动课堂。


一线是最好的练兵场。在一次次“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的实践中,党员干部的政策宣讲能力、矛盾调解技巧、应急处突本领和群众工作艺术得到全方位锤炼。参与民生项目推进、化解信访积案等沉浸式实践,让干部们更懂基层脉搏,更近民心所向,服务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罗岗镇党政办供图


行动的核心引擎在村(社区)党组织。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普通党员被充分动员起来。通过设岗定责、划分党员责任区、成立党员互助小组,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被彻底激活。党员们活跃在房前屋后,成为政策落地的“宣传员”、民情上达的“信息员”、矛盾化解的“调解员”、便民服务的“代办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得到了空前增强。


作风是行动的保障。罗岗镇党委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贯穿始终。罗岗镇构建了严密的闭环机制。从“访前调查准备”到“访中会商研究”,再到“访后限期办结反馈”,环环相扣。所有群众诉求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化销号,“首问负责制”和“接诉即办”成为硬杠杠。“周二上门去”不是一阵风,而是常态长效的“连心桥”,他们用“真心联系、真情服务、真解难题、真办实事”的实际行动,擦亮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金字招牌,重塑和巩固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崇高威信。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


从源清村甘甜清澈的自来水,到潘洞村“幸福驿站”升腾的便利炊烟;从联东村篮球场上跃动的青春身影,到五福村油茶林间蓬勃的绿色希望——罗岗镇的山水间,处处镌刻着“周二上门去”带来的温暖印记。这印记,是“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的时代回响,是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鲜活见证。

 

罗岗镇党政办供图


“我们就是要用‘四个到户’的金钥匙,打开服务群众的‘幸福门’,把党的政策甘泉精准引到田间地头,把暖心服务送到灶台炕头,让‘百千万工程’的成色更足,让乡村幸福的底色更暖!”罗岗镇党委书记刘世泉的话语铿锵有力,道出了行动的初心与方向。行走在今日的罗岗,干群同心谋发展的气息如春风拂面。随着“周二上门去”行动的持续深化,这座以真心构筑的党群连心桥必将愈发坚固。一幅组织有力、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百姓和乐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兴宁这片充满希望的红色热土上,铺展得愈加壮丽恢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