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海归、公司创始人、技术大佬,当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时,大部分人脑海里的标签是一位科技精英,但见到鲲石生物董事长尹秀山时,“80后”的他像个带点沧桑感的邻家大男孩,听着他创业坎坷时,感觉到的也是松驰与平和,还一股韧性的力量。
短短4年时间,鲲石生物公司创始人尹秀山博士,这位深耕巨噬细胞领域二十余载的科学家,正带领着他的团队,从基础研究的“暗知识”迈向技术转化的“无人区”,一步步构建着属于鲲石生物自己的“舒适圈”。
走进鲲石的会议室,悬挂着分子生物学先驱悉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1927-2019)的肖像,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名言“科学之艺术,在于优先攻克关键问题”深深烙印在团队基因中。
但尹秀山笑称自己没这样“伟大”。他说,创业的最初动力却是想用身边很多先进技术和研发新成果给父亲治病。9年前,尹秀山回国给父亲运用了干细胞治疗,父亲肝硬化得到了遏制。“现在父亲的失代偿肝硬化已经到了代偿期,各个指标都稳步恢复中。”他因为这个契机回到了国内,创立了生物公司,继续给父亲治病,同时扩展战线,也将目光投向了帮助更多人。
尹秀山感慨,人生的际遇就是如此奇妙,他既有的人生轨迹就因为给父亲治病改变了。在德国,尹秀山在总部位于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这是欧洲分子生物学最高的研究机构,到2016年,也就是尹秀山选择回国之前,他已经拿到了实验室的长期职位,在德国也安家置业。
“想过创业会很难,但没想过每天都难。对于生物医药来说,深耕一个领域至少7年甚至10年以上是必要的。”那一刻,尹秀山的眼中折射出的是对基础研究的敬畏和坚定信念。二十年的学术足迹在他心中最终汇聚于一个目标:驯服巨噬细胞—这种兼具免疫防御、组织修复双重功能的“多面手”,但因困难重重长期难以成药。
巨噬细胞作为一种异质性和多功能的免疫细胞,在机体的免疫防御、炎症调节、组织修复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治疗癌症和自免疾病的重要基底细胞。然而,其表型和功能易受微环境的影响,成药性一直没有突破。CAR技术是最近十几年肿瘤靶向治疗的捷径之一,通过给免疫细胞装载上CAR,使其能够精准靶向并杀伤肿瘤细胞,是非常具有希望的抗肿瘤前沿技术。在此背景下,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CAR-M)应运而生。
尹秀山及其团队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细胞类型,致力于开发基于巨噬细胞的创新疗法,但基础研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尹秀山回忆道:“在最初的研究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巨噬细胞‘听话’,如何让巨噬细胞更容易被改造、如何让改造后的巨噬细胞更高效地杀伤肿瘤。”团队突破性开发出巨噬细胞特异性病毒改造技术,将腺病毒以及慢病毒感染效率提升至90%以上。
“一个实验室最大的财富其实是‘暗知识’的积累,对于学术界的实验室来说,‘暗知识’就像无法发表的文章,但是做了之后发现这条路不通,那些放到抽屉里永远不可能见天日的知识才是一个优秀实验室最大的倚仗,是通往成功的密钥”。尹秀山想做的就是解码“暗知识”。
“巨噬细胞是从1882年被发现,到现在100多年过去了,产业化一直很难。做科研和做产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维度。”尹秀山深有感触地说,“做科研追求的是在某个点的极致突破,而做产业则需要面面俱到,确保整个流程的闭环。”为了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鲲石生物将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构建了“研发-生产-临床”的完整产业链。
鲲石生物以基因编辑、细胞编程和靶向递送技术为驱动,目前完成了苏州、德国柏林的多体布局,开创性地打造了以巨噬细胞为核心的闭环产业链。在BioBAY落地符合GMP标准的洁净度实验室规格(B+A)要求的制备室,与全球多家机构进行多中心合作推进9条CAR-M细胞药物管线,管线包括HER2阳性实体瘤,胰腺癌,肺癌,肝癌等。
“我们在BioBAY的发展非常顺利,包括园区支持我们拿到了园区领军、国家级的揭榜挂帅项目。园区内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为鲲石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合作资源。以及产业上的资源对接,去年我们与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士团队合作推进我们的第二条管线,是c-MET靶点胰腺癌管线。”尹秀山透露,目前他们已通过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审批以及北京市卫健委备案,国家卫健委备案流程有序进行,计划今年6月份启动首例患者入组。
为加速产业化,鲲石生物通过多轮融资推进公司多款产品的临床试验和商业化进程。艰难的融资故事,也被尹秀山当作创业财富来分享,鲲石与近300家投资机构进行了沟通,每次谈话结束后,鲲石都会做一个备忘录,这本小册子也是鲲石的一个“暗知识”,他说:“团队从中学到了大量的市场反馈和行业知识,有一天我们会把这本小册子的问题全部回答完,坚信到那天鲲石就是一个伟大的公司。”
回望创业历程,遇见BioBAY被尹秀山称之为最幸运的事之一。“苏州是一座懂得‘慢工细活’的城市,与生物医药的十年周期天然契合。”落户BioBAY四年,鲲石生物正如双面绣般,以科研的精密与产业的韧性编织全产业链蓝图。在尹秀山看来,当企业节奏与城市脉搏共振,奇迹便有了生长的土壤——而巨噬细胞治疗领域的全球引领者之梦,正于此间拔节而生。
做药,尹秀山有个很朴素的观点,“患者的病能不能治?能不能治好?多少钱?”他提到,把这三点抓住了,就有了市场,而被尹秀山视为终身奋斗目标的,就是在不断迭代中与研发的创新药一同“升级”。他表示,希望在自己和团队的努力下,打破壁垒,为更多人在与疾病抗争中谋取福利。
挥手与尹秀山告别时,他说自己将带着团队去贵州团建,这支年轻团队每年以一场突破边界的沉浸式交流作为“年度仪式”,在复盘与展望中校准航向。“鲲石生物的舒适圈就像是企业有着自己的‘井冈山’,然后再慢慢地把井冈山根据地变大。”尹秀山的创业故事才开始,从暗知识到无人区,从实验室到临床,他与鲲石生物诠释着中国生物创新的另一种可能:不是追逐风口,而是深耕沃土;不是盲目跨界,而是坚守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