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产啤麦产业融合发展论坛暨社会责任主题活动”于江苏扬州隆重启幕。本次活动由华润啤酒联合扬州大学、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等单位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农业企业、麦芽加工企业及啤酒产业链上下游的2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产啤麦振兴大计。论坛以“科技创新驱动,全链协同发展”为主题,聚焦啤麦产业链协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为推动中国啤麦产业自主可控、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
聚焦“国麦振兴”:从“安全”迈向“自信”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年消耗大麦超百万吨,但90%以上依赖进口。原料受制于人的现状,不仅制约行业成本控制与品牌竞争力,更对产业链安全构成挑战。华润啤酒董事会主席侯孝海在致辞中直言:“‘麦子不自主’,意味着风味无底气、成本无掌控、品牌无底蕴、产业无脊梁。”为此,华润啤酒于三年前启动“国麦振兴”战略,从育种、种植到加工全链条发力,构建“企业+科研+基地+农户”协同模式,累计在苏北、内蒙古、西北等地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2万余亩,探索出一条国产啤麦振兴的实践路径。
侯孝海强调,国麦振兴不仅是供应链变革,更是文化回归与信心重建。通过订单农业、技术赋能与利益共享,华润啤酒已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路品质提升,让消费者喝到“土生土长”的优质啤酒,也让农民“种出看得见的好日子”。
产业链协同:打造“双螺旋”发展生态
论坛上,“产业链协同”成为高频词。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元月指出,啤酒与啤麦产业已超越传统供需关系,正向“技术共研、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生态化合作迈进。她提出构建“订单农业+品种定制+智慧农业+产区认证”的协同体系,推动国产啤麦从原料到品质符号的跃升。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则从技术层面提出“四优策略”——优选品种、优良原料、优质产品、优势品牌。他介绍,我国大麦产业正通过现代化育种、绿色标准化生产及国际认证体系构建,逐步缩小与澳大利亚等主产国的差距。以“垦十四”大麦为例,该品种通过特色风味挖掘与工艺创新,成功打造出具有中国风土特色的高端啤酒产品——华润啤酒“垦十四”,成为国产啤麦品牌化探索的标杆。
科技创新:破解品质与成本“双瓶颈”
提升国产啤麦品质与经济性,是打破进口依赖的关键。华润啤酒技术研究院院长钟俊辉坦言,国产大麦在浸出率、蛋白质稳定性等指标上仍有进步空间,但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劣势可转化为特色优势。以“垦十四”琥珀拉格啤酒为例,研发团队通过焙烤工艺优化,将高蛋白转化为浓郁麦香,并借助数字化溯源技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品质透明化,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体验。
加快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农村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朱守银从政策视角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需尊重市场与自然规律,避免“一刀切”式行政干预。他呼吁加快推进农业绿色转型,通过优化供给侧改革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并通过制度稳定增强产业韧性。针对国产啤麦产业,他建议强化品种、品质、品牌“三品联动”,培育龙头企业与产业领袖,构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生态样板。
共担责任:书写农业强国“麦田篇章”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国麦振兴不光是突破产业链“卡脖子”困境的关键举措,更是践行社会责任、服务国家战略的典范。华润啤酒宣布,未来将持续加大种业研发、基地建设与农技培训投入,并呼吁更多企业加入“国麦生态圈”,共同推动资源、技术、市场红利向田间、向千家万户回流。
正如侯孝海所言:“麦子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国产啤麦的振兴之路,需以实干为墨、共识为笔、大地为纸,绘就一幅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交融的壮美画卷。这场始于麦田的变革,终将酿成中国啤酒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