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3)》正式发布:“双重目标”金融破解乡村金融难题

刘德炳  2023-09-26 14:55:27

2023年是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中国的普惠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乡村家庭金融健康水平等方面承担了重要使命。下一步,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一些乡村地区发展不充分等问题的进程中,普惠金融需进一步提质增效,调整现有的乡村金融体系,跳出行业困境,使之能成为真正振兴广大乡村的活跃动能。

 

9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承办的“新起点·新突破·新格局——2023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暨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学术峰会”(以下简称“论坛”)正式发布主题为“乡村金融”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3)》,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报告》提出,金融支持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但现有的金融体系对于满足乡村主体的多种金融需求、形成市场的良性竞争等还有很多困难。《报告》建议,建立“双重目标”的乡村金融生态能够有效破解乡村金融的一系列难题。

 

《报告》由CAFI副院长莫秀根发布,他进一步阐释说,建立“双重目标”乡村金融生态的前提是要认识到现有的农村在家庭收入构成、居民生产生活场景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金融并不等同于“三农”金融,而是需满足大到基础设施建设、小到家庭消费等更大范围、更多种类的金融需求,并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找到不可替代的自身定位。

 

《报告》建议,对乡村“双重目标”金融机构进行法律认定并差异化监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识别真正有“真正目标”性质的金融机构,对于包含“社会责任”使命的金融机构,对其发展给予更包容的态度,在普惠金融试验区探索乡村金融机构实现双重目标的路径,制定财税等配套政策鼓励此类机构发展。

 

与会嘉宾围绕《报告》中提到的“双重目标”金融和乡村金融的属性展开热烈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指出,乡村具有多功能性,除了农产品商品性产出之外,还有生态服务、景观、农耕文化传承等功能,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促进农业非商品性功能的价值开发、价值实现,在此基础上开发针对乡村多功能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瞿强认为,乡村金融尽管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符合市场化的机制。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说:“普惠保险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覆盖乡村地区的时候必须满足‘双重目标’,保险公司无论是从彰显保险保障功能、还是提高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率,都可以增加对乡村地区的投入。当然这也离不开相应的政策支持”。

 

CAFI院长贝多广则强调了资本光谱的概念,鼓励在发展乡村金融时资本应在纯商业和纯公益之间找到中间地带,用普惠金融的目标引导商业机构兼顾社会和商业,“调和”公益性资金和商业性资金,并基于此形成服务乡村的“双重目标”金融生态体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