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东北地区迎来罕见高温。
各种流传甚广的东北高校短视频中,深夜的大学操场上,仿佛下饺子一般,挤满了打地铺的大学生,宿舍楼道的椅子上也全是人。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拟斥资1849.85万元采购7000多台空调。
图/图虫创意
京东集团的数据显示,近一周(7月7日—13日),东北地区空调的销售量暴增,其中,辽宁省成交额同比增长10倍、吉林省成交额同比增长25倍、黑龙江省成交额同比增长6倍,东北三省首次购买空调的用户数同比增长超过60%。东北地区夏天安不安空调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就在7月2日,国家疾控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7月14日,第二个预警发布,对华北西部和东南部、黄淮、江汉、东北地区北部等地发出黄色预警;河南、山西、陕西、湖北和重庆的部分地区是橙色预警,其中,河南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北部、山东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存在高温健康风险极高的红色预警。
据了解,这些不同等级的预警分级标准参考了高温与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超额死亡率间的关系。该预警还提醒,这些地区的公众应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减少户外活动,保证充足饮水。老人、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要加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如不适及时就医。户外作业者则应注意防暑降温。
“东北、西北等非传统高温区的健康风险也被纳入预警。”中国气象局研究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认为,这是我国公共卫生与气象部门针对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一次跨领域协作,本质上反映了以公众健康风险为关注点的预警机制升级。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的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导向意义。
他分析,高温已成为“沉默”的公共健康杀手。各类气象灾害中,极端高温对人类影响的严重程度绝不亚于常见的台风、洪涝、干旱与野火,只是影响方式更具隐蔽性。气温的不断上升,给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带来了无法忽视的压力,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慢病人群,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面临的健康风险更高,不仅会导致中暑和脱水,还可能加剧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心理健康。
从全球来看,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3年的一份报道中指出,2000—2019年间,全球每年因极端高温死亡的人数约为48.9万人,其中亚洲占45%,欧洲占36%。就在中国北方经历这一轮高温的同时,仅6月23日至7月2日,欧洲12座城市与高温相关的死亡就多达2305起。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指出,今年入夏以来,北半球多地高温灾害严重。多位专家提醒,欧洲很多国家与中国北方地区的纬度相近,未来须进一步加强国内针对高温风险的公共科普与教育,让每个人都真正意识到,极端高温对健康的冲击远比想象中要更严重。“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当地人对高温的认知与风险防范意识完全不同。进行气象灾害防范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高温真的会致死,热射病或重度中暑离我们并不遥远。”许小峰说。
回到给东北地区各大中小学安装空调的问题,多位专家建议,考虑到东北高温日逐年增多的长期趋势和学生的健康需求,大中小学应在有条件情况下安装空调。但许小峰也提醒,空调安装后不应过度使用,当地政府应引导学校确立科学、合理与适度的使用方式,兼顾学生体感舒适、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
王国复提醒,近期我国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级电网负荷屡创新高,能源迎峰度夏压力非常大。他建议,为了更好应对东部地区呈抬头态势的高温天气,能源电力部门也要做好积极准备。
记者:霍思伊
编辑: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