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

刘珊珊  2025-07-18 15:38:48

“全面电动化”的口号正被部分外资车企抛弃。

 

“内燃机是我们的根基。”近日,宝马集团发动机生产高级副总裁克劳斯·冯·毛奇(Klaus von Moltke)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在这个过渡时代中,内燃机技术是稳定现金流与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

 

图片来源:宝马

 

值得注意的是,奥迪首席执行官高德诺也于近日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正式确认已撤回前任管理层制订的“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高德诺称,当前,奥迪将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

 

在此之前,包括奔驰、沃尔沃以及多家超豪华汽车品牌都宣布了调整电动化计划。

 

外资品牌对于“全面推进电动化”产生了犹豫,并非抵制电动化趋势,而是基于市场需求、技术发展、企业自身实力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的战略调整。对于绝大多数车企来说,目前电动化业务仍难以实现盈利。他们希望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通过保留和优化内燃机技术,实现平稳过渡,降低转型风险,同时为电动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争取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汽车巨头,不愿放弃内燃机

 

为内燃机续命,正成为不少豪华汽车品牌的共同选择。

 

奥迪曾有明确的电动化时间表:计划从2026年起停止内燃机技术的开发,2026年后不再投放新款燃油车型,并于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燃油车。而今,这一计划已悄然搁置。“奥迪将在2024年至2026年期间推出全新的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系列,这将为我们在未来10年内提供更多灵活性,然后我们将看看市场如何发展再做决定。”高德诺说。

 

梅赛德斯-奔驰的战略同样出现转向。其曾在2021年宣布,计划2030年在主要市场实现全面电动化。不过,在2024年2月,梅赛德斯-奔驰方面宣布,推迟2025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50%的目标,且未来10年将继续更新内燃机汽车产品阵容。“集团将在战略上保持聚焦,战术上保持灵活,并采取必要步骤持续推进电动化转型。”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长康林松坦言,公司正在“调整航向”,决定比原计划更长时间保留内燃机车型。

 

沃尔沃也对电动化目标进行了修正。沃尔沃表示,已经放弃到2030年仅销售纯电动汽车的目标。由于市场条件变化和客户需求不及预期,沃尔沃将电动化的目标调整为:到2030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池车型至少占其销量的90%。与此同时,品牌正加速推进降本与资源整合。继沃尔沃宣布全球裁员3000人后,中国区员工也收到裁员通知,主要涉及上海技术研发中心的员工,岗位涉及工程、研发、供应链管理等,裁员赔偿基本为N+3(N为工作年限)个月工资。

 

保时捷于2024年7月宣布,放弃此前设定的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80%的目标,认为这一目标过于激进。今年3月,保时捷宣布,公司仍将电动化视为未来核心技术,但将延长电动化转型过渡期,继续提供内燃机、纯电及混合动力“三管齐下”的产品组合。

 

宾利的战略调整同样引发关注。宾利汽车曾宣布计划在2026 年之前仅销售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纯电动汽车,并在2030年之前全面转向电动化。不过,在新任首席技术官Frank-Steffen Walliser的领导下,宾利的电动化战略发生了调整。Frank-Steffen Walliser博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宾利汽车基于全球客户对插电混动车型的积极反馈调整了商业战略,最新发布的‘Beyond100+’商业战略将宾利插电混动车型的生命周期从2030年延长至2035年。”

 

中国市场面临下行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电动化的不断推进,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普遍出现销量下滑。

 

早在2022年,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约为79.2万辆,同比下滑6.4%。经历2023年短暂的销量回春后,2024年宝马在华销量显著下滑了13.4%至71.45万辆,成为BBA当中跌幅最大的一个豪华品牌。2025年上半年,宝马在华销量为31.79万辆,同比下滑 15.5%;第二季度销量16.27万辆,同比下降 13.7%,延续下滑趋势。

 

“宝马在中国面临着消费者情绪与经销商网络的挑战,但这是行业共性问题,宝马正在积极规划应对。”宝马集团负责客户、品牌及销售业务的董事高乐此前表示。

 

连续的销量波动让宝马更加谨慎地对待电动化转型的步伐。毕竟,内燃机车型目前仍能为其带来可观的利润,这些利润可以反哺电动化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如果过于激进地推进电动化,导致内燃机车型销量大幅萎缩,而电动车型又未能及时填补市场空缺,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事实上,豪华品牌普遍面临中国市场销量下滑的压力。数据显示,2025年年上半年,保时捷在全球市场销量为14.6万辆,同比下降6%;其中,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降28%。而在其最大的市场北美地区,销量同比增长10%。

 

对于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原因,保时捷CEO奥博穆在2024年财报会上表示,这主要源于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保时捷未能及时跟上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中国市场年需求大幅下降,形势严峻。中国正在经历结构性变化,而我们的电动汽车发展速度比几年前预期的要慢。”

 

中国成为电动化“关键战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电动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市场之一,其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完善的产业链,对全球汽车品牌的战略布局有着重要影响。外资品牌要想在电动化时代保持竞争力,必须重视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在中国市场,宝马、奥迪等外资品牌依然在加快推进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并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精准对接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

 

例如,奥迪一汽新能源是奥迪在华首家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企业,其长春工厂于2024年12月投产。2019年,奥迪成为第一家与华为达成合作的豪华汽车品牌,通过在智能领域的深度互融,率先搭载定制化的华为乾崑智驾®技术,为客户打造行业最前沿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一汽奥迪Q6L e-tron更是成为“豪华品牌+华为全球第一车”。同时,奥迪还与上汽携手打造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智能数字平台。

 

在智能化方面,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的需求尤为突出。奥迪与华为的合作,正是外资品牌通过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快速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的典型案例之一。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外资品牌快速获取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还能借助中国科技企业对本土市场的了解,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通过合作,外资品牌能够将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技术与中国的智能化技术相结合,推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此外,超豪华品牌方面,电动化的进程虽整体有所推迟,但其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进程依旧是最快的。宾利汽车主席兼首席执行官Frank-Steffen Walliser博士表示:“首款纯电动宾利车型预计于2027年引入中国市场。该车将会是一款更加紧凑的全新SUV车型,开创全新的细分市场。”

 

Frank-Steffen Walliser博士还透露,目前,宾利汽车位于英国克鲁的总部工厂,正在推进一项为期十年、资金总额达30亿欧元的投资。作为品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之一,宾利汽车正在全面推动这座拥有85年历史的工厂向纯电动车型生产的转型。

 

可以说,中国市场是外资品牌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战场。他们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加大本土化生产和研发投入、推出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等方式,积极推进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尽管在全球范围内他们对内燃机的态度有所调整,但在中国市场,电动化的步伐依然坚定。

 

作者:刘珊珊

编辑: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