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湿热像广东,以后年年这样了?

霍思伊  2025-07-17 16:28:09

更猛烈的北方高温来了。

 

中央气象台7月17日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今天白天,陕西关中至黄淮中西部以南大部地区、新疆大部、内蒙古西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根据中国气象局此前通报,7月13日至22日,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35℃以上高温天气将持续5至8天,河南、山东西部、河北南部、陕西关中等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42℃,局地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虽然人们对不断刷新的高温纪录已习以为常,但2025年的夏季还是让北方人难以忍受。各种流传甚广的东北高校短视频中,深夜的大学操场上,仿佛下饺子一般,挤满了打地铺的大学生,宿舍楼道的椅子上也全是人。6月底的东北,多地气温却反常飙升到35℃以上,连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6月26日都出现了36℃高温。

 

这轮北方高温最大的特点,是不仅热,湿度还大,没有空调的东北高校宿舍里,学生形容睡觉时仿佛全身所有毛孔都浸泡在热汗里,这是多见于南方的“桑拿天”的典型特点。但在今年的北方地区,从东北到华北,人们彻底经受了一波持续数周的闷热天气洗礼。

 

进入7月,华北、东北地区的高温高湿天气仍在持续,北京的相对湿度一度高达85%—100%,再搭配35℃以上的高温,这种“地狱组合”会让人类的体感温度飙升到45℃—50℃,接近威胁生存的危险阈值。

 

这一轮北方的“桑拿天”何时才能结束?未来,高温高湿天气是否会成为北方夏季的“常客”?

 

2025年7月13日,银川市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国网银川供电公司员工在高温天气开展带电接引流线工作,及时为用户提供用电保障。本文图/视觉中国

 

“热穹顶效应”

 

“往年北方的湿热天气一般要等到‘七下八上’的华北雨季时期,但2025年提前了10多天到来。”中国气象局研究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期,许小峰解释,此时我国的主雨带北移至华北、东北一带,在暖湿气团影响下,空气中水汽充沛,人的感觉就如同蒸桑拿一般,这是北方夏季“桑拿天”的由来。

 

但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副主任郑志海敏锐觉察到,今年北京6月底就开始有明显的闷热感。他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根据京津冀、山西和内蒙古地区的降水特点,华北地区进入雨季的标准,是超过60%—70%的监测站点连续五天累计降水量超过25—35毫米。按照这一标准,从2025年7月5日起,华北就进入了雨季,比常年偏早13天。背后的关键推手,就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平洋副高”)。“今年应该算是特别异常的一年,副高整体北抬的时间比往年同期明显偏早。”他说。

 

中国属于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作为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太平洋副高每年春季到夏季会逐渐从热带向北推进,受其影响,雨带也呈现出由南向北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郑志海分析,副高是一个高压系统,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会增温增压,所以被副高控制的区域容易出现高温天气。而在副高的边缘地带,由于携带大量水汽,与冷空气交汇易形成大范围降雨。

 

按照惯例,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副高主要控制我国的华南地区,北侧的江淮地区则进入梅雨季,到了7月中旬,副高进一步北抬,开始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梅雨季结束。华北雨季通常从7月18日开始,持续约一个月,华北地区的“桑拿天”主要就发生在这一阶段。但今年的副高7月初就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以来,其“管辖”范围已北上到整个华北黄淮地区,乃至向北辐射到东北。

 

“副高就像一口大锅,正罩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上方,长时间不动,导致近地面的热空气会持续积聚难以扩散,这就是‘热穹顶效应’。”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对《中国新闻周刊》形容。

 

他认为,相较今年副高的异常北抬,自6月底,其异常显著的西伸增强态势也值得关注。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近监测,副高的中心位置已从海上移动到了大陆。而副高西侧稳定的偏南和东南气流,沿着副高的顺时针气旋,将西太平洋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我国中东部的北方一带,致使大气湿度持续攀升。高温与高湿的叠加效应,最终形成了近期中国北方的持续性“桑拿天”。

 

不过,郑志海指出,虽然北方的整体高温趋势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但由于大气中水汽充足,华北时常有降水,那种持续10—20天的长时间高温天气可能不多。对于高温热浪及其引发的灾害,他更担心黄淮和长江流域。“目前已看到了一些苗头,江苏、安徽多地都拉响了高温预警。2022年长江流域的高温最为严重,2024年排第二,今年长江流域的高温热浪也会非常明显。”

 

从全国来看,王国复指出,今年我国高温天气总体呈现高温日数多、出现时间提前、影响范围广和极端性强等四个特点。一是高温日数多,按照气象学标准,当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被称为高温日。截至7月14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6.8天,较常年(3.7天)显著偏多3.1天,为历史同期最多。

 

二是高温时间提前,今年首发的区域性高温过程出现在5月19—21日,较常年提前半个多月。“2025年可能并非个例,近些年不仅高温开始得早,结束得也晚,高温季的持续时间显著拉长。从长期看,我国高温事件每10年提早约2.2天。”王国复说。

 

再者,从影响范围看,1961年以来,我国高温影响范围呈明显上升趋势。今年以来,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仅有拉萨、昆明的日最高气温没有超过30℃,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在内的多个城市最高气温已超过38℃。最后,是高温的极端性强。目前,已有155个国家气象站出现了极端高温,13个国家气象站突破历史极值。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发现,我国今年高温灾害综合风险的等级也增强了。以上四个特点,在今年的北方地区更加突出。根据我们的最新统计,目前超过历史同期高温极值的站点,大部分都在北方。曾经北方的避暑胜地也纷纷加入高温行列,比如漠河、承德等地。从中长期来看,未来,中国北方的高温高湿天气将会更频繁出现。‘火炉’向北,东北地区增装空调也可能成为一个趋势。”王国复说。

 

但是,对更习惯寒冷的东北人而言,高温带来的冲击与南方人几乎不可同日而语。在王国复看来,气象灾害风险不仅具有极端性,也有区域性特征,不能只看温度的绝对值,同样的35℃,在哈尔滨和广州给人的感受却有很大区别。

 

“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当地人对高温的认知与风险防范意识完全不同,因此受高温灾害的影响程度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进行气象灾害防范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他强调。

 

更何况,北方今年遭受的高温“烤”验还不是干热,而是湿热。实际上,体感温度既与大气温度本身相关,也受到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影响。人体在高温环境中主要依赖汗液蒸发散热,但高湿度环境下,水汽阻滞汗液蒸发,热量会快速在体内积聚,造成体感温度飙升,当相对湿度达到100%时,体感温度甚至能超过50℃。

 

2025年7月12日,北京持续高温,游客热情不减,在天坛公园游玩。

 

许小峰说,在新疆吐鲁番地区,虽然夏季白天气温动辄40℃以上,但因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到了夜里温度能迅速回落。这一轮北方的“桑拿天”,一方面,是副高带来的暖湿气团使北方大气中的水汽增加;另一方面,是近年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造成低层大气中的热量排不出去,“相当于地球身上盖的被子更厚了”。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北方近期夜间降温困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睡眠质量,进而容易诱发或加重一系列健康问题。

 

多位专家指出,北方比南方更经不起高温热浪。郑志海预测,华北、东北地区的“桑拿天”可能将一直持续到8月中下旬,总天数预计会比常年偏多10—20天。

 

海河、黄河中下游

或有较高洪涝风险

 

西太平洋副高是北方高温的主要“推手”,为何今年的副高异常偏北、偏强?大气环流到底怎么了?

 

郑志海解释,全球变暖背景下,赤道热带地区的气温增高,上升气流更加剧烈,“这就好比烧开水一样”,当这些上升气流向北移动时,会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由于上升气流增强,下沉气流也会相应增强,带来的结果是西太平洋副高不仅强度增加,面积也会扩大。

 

“我们已观察到一种总体的趋势,虽然不同年份会有波动,但西太平洋副高总体呈现出明显的膨胀趋势,也就是说,它在变得越来越胖,影响范围也就在向我国的北方地区不断扩展。”郑志海说。

 

公众更熟悉“西北暖湿化”的说法,那么,随着未来北方“桑拿天”的愈发频繁,是否意味着我国华北、东北地区也出现了显性的暖湿化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丁一汇曾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受大气环流影响,“西北暖湿化”正在向西扩展到中亚地区,向东辐射到华北西部。

 

许小峰认为,“西北暖湿化”已表现为多年尺度的持续性变化,但华北、东北地区是否也出现同样持续性的“暖湿”趋势,目前仍有商榷空间,还需要更长的观测周期与证据支持。在他看来,全球变暖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大气的波动性增强,这意味着极端天气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变率都大幅增加,过去五十年才出现一次的极端天气事件,如今二十年,甚至五年内就可能重演。

 

多位专家警告,北方地区近期除了要积极防范高温,还要格外警惕局地极端暴雨。

 

许小峰解释,副高仍牢据北方大部分地区之时,一旦从更北的地方南下一个和副高势均力敌的冷气团,冷暖空气交汇,两股力量相互顶托、僵持不下,就会在“交锋”地带出现持续不断的降水,此时必须高度警惕暴雨风险。“能否形成极端暴雨,取决于冷空气的强度。”

 

郑志海也提到了这种“交锋”的复杂性。他说,副高控制北方时,情况与在南方不同。在长江流域,副高往往能稳定维持较长时间,导致持续降水。然而,当副高北抬到北方后,一方面,中高纬度的冷空气比较活跃,随时有可能南下;另一方面,随着副高向北移动,其能量本身就会减弱。因此,副高在北方更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状况,“它一下冲上来,一下又撤回去,就像两边打仗,总是小规模不停地打”,使得今年北方的降水过程虽然每次持续时间短,但可能发生局部极端暴雨事件。

 

“这背后也有拉尼娜的影子。”郑志海补充说。人们经常把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放在一起谈论,它们就像一对性格截然相反的双胞胎。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现象,拉尼娜则正好相反,是同一区域海温异常偏冷的现象。

 

郑志海解释,具体到中国,厄尔尼诺影响下,中国夏季降水多且强度大,容易出现流域性的洪涝灾害。而拉尼娜影响下的东亚地区,天气的波动性更强,容易出现“面弱点强”的降水特征,小范围的极端性强降水经常发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1年的郑州“7·20”特大暴雨和2023年的京津冀“23·7”特大洪水。这些极端的短时强降雨往往会造成重大灾害。

 

“今年也要警惕类似的情形。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海河流域一带,西边是太行山,北边是燕山,东边是平原,地形高差很大,该地区一旦发生极端降雨,水流的汇流速度会相当快,而且京津冀地区的人口高度密集,暴雨洪水的灾害风险更高。”郑志海说。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北方地区的海河、黄河中下游以及辽河流域都有可能出现较重的汛情和较高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相较于南方,北方流域的防汛能力相对弱。”

 

发于2025.7.21总第119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北方夏季“桑拿天”会是“常客”?

记者:霍思伊

编辑: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