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江苏文科第一名,为何无缘清北?

俞杨  2020-08-03 14:46:37

江苏文科第一名,为何无缘清北?

 

 

  江苏文科第一名,因为选修历史成绩等级为B+,无缘清华北大等名校,引发公众唏嘘。

 

  被称为“地狱模式”的江苏高考,总分480,选修按等级,记分规则另辟蹊径。规则给江苏考生带来的一大挑战,是一门功课都不敢有偏科,他们的高考策略,属于典型的木桶效应。

 

  今年是江苏省实行该方案的最后一年,此后将加入到新高考改革第三批试点省份行列。从此前的“3+2”模式切换到“3+1+2”方案,再加上其他省份的“3+3”、“3+2+1”,高考科目改革带来生机,同时也埋藏危机。

 

  不敢偏科

 

  江苏淮安考生白湘菱,以430分成为全省文科第一名,但她的历史科目选修成绩是B+,“偏科”让她与众多名校失之交臂。

 

  目前,清华、北大招生老师均表示要按照招生章程、录取规则来执行录取,没有对白湘菱进行破格录取。按照北大的招生考核要求,选修成绩需满足一门为A,一门为A+。

 

  白湘菱钟情南大,但招生中规则先行,南大也没办法破格录取。事实上,除了清华北大,国内不少985、211名校也要求A以上,导致白湘菱现在只能考虑填报“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学校”。

 

  目前,武汉大学向白湘菱抛出了橄榄枝,武汉大学对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AB+及以上。另外,南开、同济、兰大等985名校白湘菱仍可填报。

 

  在江苏高考实行该方案的第一年,就曾因为类似事件引发过争议。

 

  2008年,南京文科第一名422分,但政治等级为B+。按当年规定,北大要求两个选修科目均为A+。最终南京大学使用选择性计划破格录取。

 

  2015年,徐州文科第一名405,全省第五,因历史B+最终选择了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南京理科第一名429分,可是化学B+,最后通过江苏省的试点高考综合评价录取改革,拿到了试点9所A类高校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录取通知。

 

  尴尬局面的出现,不得不提江苏高考的记分规则:总分480只有这么多,选考科目分ABCD。

 

  总分480,其中语文160、数学160、英语120,文科语文增加40分,理科数学增加40分。

 

  由于总分低,有时一分就能淘汰上千人。只有三科成绩,每一门都很拉差距,尤其是数学。理科数学一门就占200分,而且没有选择题上来就是填空,容错率低到“一门数学定生死”。

 

  选修科目在物理和历史中选一门,另一门在剩下四个科目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再选一门。记分方式不按分数,而是评定为A+、A、B+、B、C、D六个等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熊丙奇指出,本意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选测科目不计分,只计等级。可是,这却把之前按所有科目总分录取只有一条分数门槛,变为了两条门槛,一个是语数外分数门槛,一个是等级门槛。

 

  不止如此,有不少语数外三门分数很高的学生,因为一门选测考试的等级只有C,连二本院校也不能填报,因为二本院校的等级要求是2B。

 

  一位学子在社交媒体上叹息道:因为语数外没那么好,物理生物是A+却没有上到好学校,但更多人语数外总分到了,却因选修不够,不能去心仪的学校。十年江苏高考,多少考生的辛酸泪。

 

  科目改革

 

  今后,江苏第一名“无缘清北”将不复存在。

 

  沿袭12年,今年是江苏实行该方案的最后一年。明年江苏将采用等级赋分制,江苏高考也将告别原来的480分,转而投身750分模式。

 

  纵览江苏高考20年,历经4次高考改革。2000至2001年,采取 “3+小综合”模式;2002年,推行“3+大综合”模式;2003至2007年,采取“3+1+1”模式。2008年至今,实行“3+2”模式。

 

  从明年开始,江苏高考开始实施“3+1+2”方案。“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数外,“1”为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2”为再选科目,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与此前算法不同,语数外每门150分,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其余两门科目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总分750分。

 

  作为中国高考改革的试验田,江苏位列新高考改革第三批试点。2019年4月23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份,同期发布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正式启动。当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专门文件,是力度最大、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

 

  2014年,首批试点浙江、上海率先启动。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二批试点跟进。

 

  与第三批试点“3+1+2”方案不同,第一二批试点均实行“3+3”方案,语数外3门必考,再从其他科目中选考3门,6选3或7选3,文理不分科。

 

  新高考改革的众多方案,给了学生多样化的科目选择自由,偏科风险或可避免。

 

  “3+1+2”方案选科组合为12种,“3+3”方案中,选考科目为7选3或6选3,6选3有20种组合,7选3则有35种组合之多。

 

  功利选择

 

  科目改革带给学生选科的自由,不过自由选择背后趋向于功利的选择。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认为,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改变部分学生文理偏科严重的情形。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竞争优势,学生在实际的选科过程中,并非一定根据兴趣,而是避难就易,物理就是个典型。

 

  高中物理学科的难度,被学生们戏称牛顿看了“棺材板都按不住”。单从考试的角度来说,物理试题难度颇大,非投入相当大的精力不可。

 

  在江苏“3+2”模式中,物化组合2008年占考生总数(不含体艺类考生)的比例为33.42%,之后逐年减少,至2017年仅占24.12%。2017年高考浙江选考物理的比例仅36%,实行“3+3”新高考方案之后,选考物理的学生几乎减少一半。

 

  鉴于大面积的弃考物理现象,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实施“3+1+2”方案,在语数外三门必考之外,理科必选物理,文科必选历史。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瞿振元指出,“3+1+2”方案进一步突出了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大类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基础作用。

 

  基于物理在科学研究中的基础地位,高水平大学对物理的重视程度往往更高。在九校联盟(C9)+中国科学院大学10所高校中,有7所高校要求必选物理的专业占比超过了5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全部专业均要求必选物理。

 

  2020年,运行17年的自主招生全面取消,强基计划开启,清北等首批36所高校发布招生简章。高考结束后,近日各大名校强基计划开考。

 

  强基计划的“基”,是基础学科的意思,即重点在物理、历史等基础学科专业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