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多次免费献血,却难以异地用血?

牛荷  2024-06-11 13:44:02

陈浩今年25岁,是广东省某高校一名研二的学生。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先后在广州和佛山读书。从2020年开始,他基本每年都会无偿献血1~2次,迄今已先后献过5次血,每次400毫升,累计2000毫升。

 

陈浩老家位于广东江门市下辖的某个县城。去年9月,陈浩的奶奶在老家摔倒导致大出血,随即被送至当地医院救治,但救治过程卡在输血环节。当时,医生告诉陈浩的家属,因为他们家没在当地献过血,没办法用医院的血,要想给奶奶用血,需要在当地指定的献血点先献血。

 

近期,异地用血难的新闻引发热议。国内一位从事临床输血和血液安全研究的权威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异地用血存在“堵点”,背后更根本的矛盾是血液供需紧平衡。目前,国家的法律中,并未有任何针对异地用血的限制性条款。血液供应跟不上血液需求,因此,会出现异地献血者难以优先用血的问题。

 

2022年8月,青年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武汉“热血百团季·互助英雄城”大型公益献血活动。图/视觉中国

 

血液供给跟不上需求增速

 

陈浩家里,只有他的身体条件符合献血标准。“哥哥当时告诉我奶奶输血的难题,已是下午四点多,我在外面实习,来不及赶回家。”陈浩说。无奈之下,陈浩和当地医院沟通,医院同意可以让其当地朋友无偿献血400毫升,继而为陈浩奶奶输血。“我献了血,但我的家人在异地需要紧急用血时,并没有受到支持。”陈浩说。

 

《中国新闻周刊》以咨询用血为由致电江门市献血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江门市内献血后,本人、配偶及直系亲属在江门及其下辖区域无须再献血,就可以用血,否则,需要先献血,再用血,具体用血规定,每家医院还存在差异。

 

林悦从2007年起,就开始无偿献血。2010年后,他基本每年都在苏州市下辖的两个县级市献血。去年7月,林悦的女儿因为腹部疾病,需要在苏州市一家公立儿童医院进行微创手术。医生在手术前一天下午告诉他,需要提前备400毫升血液,让他到指定献血点献血。因为有多年献血经历,林悦向医院医生询问,为何还需要临时献血。林悦回忆,医生回复称,医院用血紧张,如果不再献血,女儿的手术时间就只能延后,延后多久不能确定。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袁志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所在医院,近两年临床用血有所增加,血液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每年寒暑假期间,缺血问题就比较凸显。袁志军所在县城有献血屋,当患者需要用血时,一般医生会动员家属献血。“大部分家属同意。”他说,在上高县献血的大多是本地人,如果在异地献过血,本人及直系家属、配偶到上高县治疗时需要输血,医院也会优先保证病人能用上血。“对危重症患者,可启用紧急绿色通道,采取县市联动方式与血站沟通解决。”他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卫生法学教授邓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血液调配难的原因在于,一是血液资源分配不均,各地献血率和用血需求不平衡;二是各地血液中心信息未能共享,导致调配效率低;三是缺乏全国统一的血液调配机制。

 

不同区域的血液调剂,并不容易。天津市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比如想在天津和河北石家庄之间调剂血液,需通过两地省、市卫健委审批,还要在国家卫健委备案。袁志军表示,上高县只有一家中心血站,中心血站有应急用血的调配机制。如果上高县血站血液库存量不够,就需要从宜春市调剂血液。如果需要调剂的血液超过1600毫升,还需要经过宜春市卫健委的同意,这种调度实际发生的概率并不高。

 

去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无偿献血者激励奖励工作的通知》,鼓励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优先用血。在保障急危重症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用血前提下,非急诊患者同等医疗状况下,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优先用血。

 

1998年,国内《献血法》开始施行。在献血安排上,国内严格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但作为应急和补充,当时也确立了互助献血的政策。互助献血,是指需要用血的患者在遇到供血不足情况时,可动员患者的亲属、朋友或有间接社会关系的人员进行无偿献血,由血液中心定向调配给患者使用。6年前,国内全面取消互助献血。据报道,互助献血被叫停,主要是该政策导致以互助献血为名的非法血液交易大量存在,严重影响血液质量和用血安全。

 

据媒体报道,国家卫健委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有1699.2万人次无偿献血,献血量达2892.1万单位,较2022年分别增长5.9%和4.8%,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均创历史新高。

 

为何献血量和献血人次都在增长,但血量还是不够用?前述从事临床输血和血液安全研究的专家认为,导致血液供给紧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各地医疗机构的扩张,导致血液需求量不断上升;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原来一些无法手术的病人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病人用血量随之增加。

 

陈威是武汉市某三甲医院的一名重症科医生。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在临床上遇到不少需要输血的患者,比如那些因为大面积创伤而大出血的患者、凝血功能差的患者,或者需要做血浆置换的病人。血浆置换的病人,一般一次手术至少需要输血2000毫升。其所在科室,血液供应很难百分百满足。临床上给患者输血时,一般要先和医院输血科打报告,报告能否通过也有一定限制。

 

武汉市某三甲医院一名急诊科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医院对输血的限制是动态变化的,医生给病人输血,需要和医院的输血科沟通。该急诊科医生表示,血液有保质期,如果存量充足,也要尽快用掉,血量储备不足时,则需限制用量。比如,当地血站血量紧张时,医院会给出“输血者本人或直系亲属、配偶近期有献血经历”等限制,血量没那么紧张时,这些限制条件会被取消。

 

在国内,只有年龄、体重、身体健康状况等各方面均符合条件,才能进行献血。《献血法》规定,国内献血者的年龄最高是60岁,最低是18岁。“近年来,18~60岁的人群占比是在降低的。”前述专家分析,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适龄献血人群数量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血液供给紧平衡的问题。虽然整体献血量在增加,但血液供给跟不上需求增速。

 

河北廊坊市中心血站红细胞库。图/视觉中国

 

应建立血液调配新机制

 

2020年6月14日起,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正式“上线”,实现了全国452家血站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电子无偿献血证,献血者可以更便捷地查询献血记录,实现用血费用减免。但现实中,多地献血者异地用血的报销,仍需回到献血地。

 

《中国新闻周刊》以咨询用血为由联系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的血液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均表示,异地献血者在当地产生用血费用,需返回献血地报销。全国各地报销政策不一样,以献血地为准。

 

2019年,发表在《中国输血杂志》的一项研究曾提到,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献血者献血和用血不在同一个城市的现象,使异地报销用血费用的问题愈发棘手。同时,由于异地报销用血费用流程烦琐、投入时间太长、精力太多,会导致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积极性降低。尽管目前血费异地报销工作已在各地初步开展,而且开展了很多方向性探索工作,但由于全国献血信息未能完全实现联网,大多献血者仍未能完成用血费用异地报销。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在某地短期血液需求增加的背景下,能否探索形成一套总的联动机制;针对无偿献血者,能否设计一套献血积分机制,在外地如果出现突发情况,自己或者直系亲属急需用血时,可以从相应积分中扣除。

 

据媒体报道,2007年,安徽省建立了全省联网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安徽省血液管理中心主任范文安表示,各地市血站向省会用血量大的血站调配血液,每个季度有一定血液往合肥调,这也解决了合肥市血液供应紧张的矛盾。王鹏建议,未来各地可以考虑以区域为核心,建立一套对应动态信息系统,以实现血液供需的动态平衡。这一区域应覆盖临近省、市,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从长期来看,解决血液供需紧张的办法仍是鼓励更多人无偿献血。

 

“联网与否,血液供需问题都存在。互联网只能解决从1到2的问题,并不是0到1的解决方案。”前述从事临床输血和血液安全研究的专家称,异地用血存在的问题,会加剧血液供应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邓勇表示,国内献血率在全世界排名较低,且由于对献血的误解和恐惧,愿意无偿献血的人相对较少。在前述专家看来,国家无偿献血实施以来,整体发展不错。但如今,已到了探索新机制的节点。在血液调配方面,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从原来的“块块”模式,改为如今的“条条”模式。国内要解决血液供需矛盾,可参考这种做法。

 

该专家进一步解释,这两种模式的差异,在于内部管理方式不同。“块块”模式,即每个省份的血液归各自管理,效率相对比较低,会产生各个省份“分灶吃饭”的弊端。一些省内的血液中心和地市级血液中心也是“分灶吃饭”,省内互认并不完全。“条条”模式,相当于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比如设置国家血液中心,国家血液中心在各个省设置分支机构,各省血液中心再向下级城市设置分支机构。“这种模式下,很方便对血液进行集中化检测和不同区域调剂,可以降低政府部门的实际投入成本,从而改善‘分灶吃饭’问题。”

 

该专家表示,如今,每个血站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如果考虑集中化检测,可以大大降低在实验室方面的投入成本。今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对血液样本进行集中化检测,大约能减少30%的资金投入。而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可以投入到激励更多人无偿献血的鼓励措施上。

 

该专家介绍,在应用“条条”模式方面,目前大陆地区只有海南省在尝试。推行“条条”模式后,海南的血液供给问题有了一定缓解。其他省份如果想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以及顶层设计。

 

据《海南日报》2022年报道,该省2016~2021年,全省采供血量实现连续6年增长。海南省血液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该省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在全省建设“中心辐射型”采供血网络,以海口为中心,向全省各市县辐射,设立三亚、儋州、琼海三个分中心及文昌、屯昌、五指山等六个供血库,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血站服务体系。

 

如何长期解决血液供应紧张问题?邓勇表示,要提高公众对献血的认识和参与度,培养献血文化;其次,建立健全血液管理机制,通过对献血、保存、运输、使用、废弃等各环节的具体规范,提高血液使用效率;再次,完善血液调配机制。原则上确保各地各节点常态化存有各基本血型的血源,以省级的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负责统筹调配运输。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副所长刘忠表示,现在国内很多省份在探索鼓励无偿献血的新机制。比如“三免”政策,即荣获无偿献血奉献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的献血者,可按照当地政策享受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和免交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诊察费。

 

“在呼吁开源的同时,也要注意节流。”刘忠表示,节流包括两种模式,一是通过新技术减少手术出血量,比如需要手术时,考虑微创手术,或通过药物治疗替代手术治疗;二是让患者考虑自体输血,即采集患者自身血液,经过储存及处理,在术中或术后需要时再回输给患者。

 

不过,西安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主任仵正分析说,术前患者自体备血、术中自体输血这两种办法在临床上实施起来比较难,因为现在术前住院日都较短,病人储血机会在降低。术中自体输血也因为费用、耗材等因素受到一定限制。

 

在刘忠看来,血液工作的社会属性很强,需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同时对参与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较高。现在需要新的运行机制,更好应对新时期医疗健康对血液的需求。

 

(文中陈威、陈浩、林悦为化名)

 

发于2024.6.10总第114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异地用血难何解?

记者:牛荷

编辑: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