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时隔不到一年半,朔尔茨再度访华

郑立颖  2024-04-17 16:20:17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德国总理朔尔茨再度访问中国。

 

应国务院总理李强邀请,德国总理朔尔茨4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朔尔茨自就任总理以来第二次访华,他也是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

 

今年是中德建交52周年,也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

 

4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朔尔茨。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10年来,尽管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但中德关系始终稳健发展,各领域合作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两国各自发展提供了动力。

 

习近平还指出,中德在世界多极化问题上有不少共通之处。多极化本质上应该是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的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中德应该独立自主开展多边领域协作,推动国际社会用实际行动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冲突等全球性挑战,为世界的平衡稳定作出更多贡献。

 

同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强同朔尔茨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落实好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成果,继续深化经贸、投资、科技等领域合作。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签署自动网联驾驶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4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图/新华

 

“像是默克尔时代的访华之旅”

 

“德方愿同中方筹备好今年的高层往来,推动取得更多实质成果。”今年2月,朔尔茨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表示。仅一个多月后,德方就公布了朔尔茨的访华行程。这次访华之行为期三天,包含重庆、上海和北京三座城市。

 

此次随同朔尔茨访华的代表团,包括环境、农业、交通3名内阁部长,以及由西门子、宝马、奔驰等重量级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德国“商业天团”。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时间上来说,朔尔茨这次在中国停留3天,是他担任总理以来外访天数最多的一次。从行程安排上来说,他到访的重庆、上海和北京这三个城市都很有代表性,分别是西部枢纽城市、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

 

“可以看出,朔尔茨希望通过这次实地访问,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加强中德双方高层、企业界、民间的联系。表明了德国希望与中国加深了解和推动合作的意愿,以及德国不愿意与中国‘脱钩’的立场。从上述角度来说,这是一次丰富、务实且友好的访问。”丁纯说。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指出,本次朔尔茨访华行程之丰富,几乎像是“默克尔时代的访华之旅”。朔尔茨的前任、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执政期间前后访问中国多达12次。她甚至曾表示,每年都要访问一次中国。

 

在首站重庆,朔尔茨的第一个参观点是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这是德国博世集团与庆铃汽车集团合资成立的公司。朔尔茨的随访成员中,不乏汽车行业巨头。当下,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新形势下,德国车企正在寻求转型,而中国已成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聚集地和智能汽车产业的创新高地,中德汽车业正在寻求更多的互动和交流。

 

在结束重庆的访问后,朔尔茨前往上海,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访问上海。在担任汉堡市长期间,他曾于2011年和2015年两次访问上海。此次在上海短短约10个小时的停留,朔尔茨乘车横穿上海东西,与同济大学学生面对面交流,参观德国化工企业科思创位于上海浦东的亚太创新中心,并会见了外贸商会代表。在与同济大学学生交流时,朔尔茨表示,“德中合作不仅关乎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更涉及全球未来。”

 

4月15日,朔尔茨当晚便抵达北京。次日上午,习近平会见朔尔茨。会见后,习近平同朔尔茨一起散步并共进午餐,就广泛议题进一步深入交流。

 

一年多前,2022年11月4日,朔尔茨出任总理后首次访问中国,当时他仅仅在北京停留了11个小时,被媒体称为“旋风式访华”。但那一次访华的意义非同寻常,朔尔茨不仅是疫情暴发后首位访华的欧洲国家领导人,也是中共二十大闭幕后首位访华的欧洲领导人。

 

丁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朔尔茨可以说是力排众议来到中国。那时候他面临着西方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压力,以及德国联邦政府内部的分歧和减少所谓“对华依赖”的声音。朔尔茨本人当时也在北京记者会上强调,此行发生在一个“充满全球挑战和危机的非常时期”,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对话和交流的时刻”。

 

丁纯说,2022年朔尔茨就任总理后首次访华,可以说是一次“恢复性访问”。自朔尔茨之后,中欧领导人开启了新一轮密集互动期。此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法国总统马克龙、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接连到访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的首次外访,也选择了欧洲,首站就选在德国。

朔尔茨(左三)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了解两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的水环境污染物高效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图/中新

 

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

 

4月16日上午,习近平在会见朔尔茨时指出,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无论是机械制造、汽车等传统领域,还是绿色转型、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两国都有合作共赢的巨大潜力亟待挖掘。双方应该发扬互利共赢的鲜明特色,彼此成就。

 

朔尔茨表示,当前,德中关系发展良好,双方各层级、各领域交往密切。双方成功举行了两国政府磋商以及战略、财金等领域高级别对话,还将举行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过去两天,我和德国企业界代表参访了重庆、上海等地,亲身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德中两国企业界的紧密良好合作印象深刻。德方愿同中方继续加强两国关系,深化各领域双边对话与合作,推进教育、文化等领域人文交流,这对德中两国以及世界都至关重要。

 

中德两国1972年建交,50多年来,双方在各领域交流合作日益深化。2014年3月,习近平首次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两国关系由2010年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翻开了中德关系新篇章。

 

丁纯表示,中德关系经过50多年的发展,展示出独特的韧性,经贸往来也日益成为两国关系重要的“抓手”之一。

 

2016年,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第九次访华。这一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样的高水平合作一直持续到今天。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24年2月14日公布的数据,2023年德国和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2531亿欧元,中国连续第八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丁纯表示,中德经贸合作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形成结构性互补。德国作为欧洲产业链的中心,又是制造业大国,有着大量能源密集型产业。从技术角度来说,德国是中国主要的技术来源地之一。中德经贸占中欧贸易的三分之一,2023年德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金额增幅为4.3%,创下119亿欧元的新高。

 

但另一方面,德国以及欧洲目前的经济形势不佳。受通胀、高利率和出口锐减的打击,德国经济去年萎缩0.3%。丁纯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德继续推动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符合双边利益,甚至可以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增加动力。

 

德国企业也对中国市场持乐观态度。中国德国商会1月24日发布《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在华德企计划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超过一半的德企计划增加投资。报告称,德中两国的经济关系为两国提供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先进的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及日益强大的创新地位,使中国成为许多德国企业极为重要的市场之一。

 

在陪同朔尔茨访问时,德国西门子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乐仁对中国媒体表示,我们对中国的市场有信心,并且相信会有开放的市场和公平的环境。

 

助推中欧关系的整体发展

 

就在朔尔茨抵达重庆展开此次访华行程之际,伊朗对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如今,乌克兰危机陷入僵局,在中东,巴以、伊以战火又起。

 

从默克尔到朔尔茨政府,中德关系所处的全球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丁纯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中德举行高层对话、深化经贸合作,对于稳定中德和中欧关系至关重要。他进一步表示,受中美关系的影响,中欧关系在过去几年也曾出现不小的波折。欧盟在2019年提出的对华关系“三重定位”,即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体制性对手。这种定位也能体现出中欧关系的复杂性。

 

近两年来,随着中欧交流加速,既有中德、中法领导人的互访和会谈,也有中法欧的三边会晤。中欧关系出现进一步企稳回暖的态势,尤其是中德、中法关系加强,也有助于带动中国和欧盟的整体关系发展。

 

诺丁汉大学历史与国际关系教授本杰明·巴顿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全球热点问题上,中国倾向于采用不直接对抗的冲突管理方法,支持地区和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同时秉持劝和促谈的立场,即支持多极世界秩序,而不是单极世界秩序。这样的做法让中国和欧洲也能找到一些共同点。他认为,这种互动有助于在经贸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中欧关系。

 

本次会面中,中德两国领导人也就乌克兰危机深入交换意见,表示中德都致力于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使用核武器或攻击和平核设施,妥善解决国际粮食安全问题,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

 

双方还就巴以冲突等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都认为,应落实联合国安理会2728号决议,防止事态扩大,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保证加沙地带无障碍、可持续的人道主义准入,支持巴勒斯坦问题在“两国方案”基础上早日通过谈判解决,呼吁有影响力的国家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

 

习近平强调,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大国合作。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巩固和发展中德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对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两国要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丁纯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尽管中欧在意识形态、发展阶段、体制道路上均有所不同,但作为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两极,中国与欧洲大国保持在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加强对话、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