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提案大王”马志伟:委员履职不能见异思迁

黄孝光  2019-10-10 19:24:38

由建言而协商,经协商而纳入政策。 在“敢言”和“不越位”之间寻求平衡

  马志伟 满族,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民革党员。现任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曾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青海省委会主委。

 

  马志伟:“提案大王”的政协情缘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黄孝光

  发于《与共和国同行——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团结合作70年纪念专刊》

 

  “政协委员”四个字,对马志伟而言别具意义。

 

  从祖父马占山到父亲马奎,再到马志伟本人及其侄女马珺,四代人均是民革党员,担任过或正在担任政协委员。他们的接力履职,跨越了人民政协成立以来的70年时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马志伟于1985年成为青海省政协委员,2003年起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如今政协生涯走入第34个年头。

 

  160件提案,54次大会发言,这是马志伟34年来交出的成绩。他将政协委员的“说话”职责发挥到极致,被外界誉为“提案大王”。他关于推动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国家公园建设、抗战史由八年改为十四年等众多的提案建言,都落地成为现实。

 

  他曾对媒体感慨:“委员履职过程中不能见异思迁,要把久久为功当作一种追求。”某种程度上,这句话正是他政协生涯的最好注解。

 

  政协四代人

 

  马志伟关于政协的最早记忆,是在他7岁那年。

 

  1959年春节期间,马志伟被时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的父亲马奎带去全国政协礼堂参加活动。独自在大堂等候时,他遇上周恩来夫妇。得知其祖父是马占山,周恩来勉励他好好学习,“长大像爷爷一样为国家做事情”。

 

  马占山是国民党上将,曾任黑龙江省主席、第十二战区副司令、东北挺进军司令。在马志伟看来,爷爷一生有三件事彪炳史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率先抗击日本侵略者,打响了著名的江桥抗战;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积极斡旋,并率先在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项主张”上签字;解放战争时期,为促进北平和平解放积极奔走。

 

  早在1939年,马占山便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延安相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邀请马占山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会议。当时马占山已身患绝症,卧病在床,最终未能赴会。

 

  弥留之际,马占山留下遗嘱:“我亲眼看见中国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之领导下,全国人民获得解放,新民主主义已顺利实现,人人安居乐业。我生平中之新型国家,已建设起来。我虽与世长离,但可安慰于九泉之下。我嘱尔等务须遵照我的遗嘱,在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诚心诚意去为新中国的建设努力奋斗到底,实事求是做事为人,不可稍懈。”

 

  这份鞭策,成为马占山后人最珍贵的精神遗产。马奎、马志伟和马志伟的侄女马珺继承遗志,相继成为政协委员。

 

  对马志伟来说,虽然并未像祖父那样经受战乱锤炼,但他的人生经历同样曲折。

 

  “我最困难是在‘文革’时候,父母双亡,家产被抄,我和两个妹妹被赶出家门,几乎快没有活路了。”据马志伟回忆,当年他向周恩来写信求救,信中提到,“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兄妹是无辜的。”周恩来派人查明情况后,给予马志伟兄妹每人每月6元的生活费。

 

  “这18元生活费,帮我挺到了插队时候。”1968年,16岁的马志伟到黑龙江德都县插队。当年回京探亲时,他给两个未成年的妹妹拉了120斤的玉米、黄豆和高粱。走到哈尔滨三棵树火车站时,他因高烧、脱水瘫倒在地,后被车站医务人员解救。感恩之余,他自此埋下愿望,决心也要成为一名铁路人。

 

  两年之后,马志伟如愿以偿。在东北结束插队的他“转战”西北,成为西宁铁路分局西宁站的一名职工。

 

  1985年,他终于踏上祖父与父亲走过的道路,被推选为青海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为国家和青海的发展建言献策。此后,他于1995年加入民革,2002年任民革青海省委会主委,200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常委至今。

 

  在马志伟鼓励下,其侄女马珺在2005年加入民革,于去年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同样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积极作为。

 

  “马志伟委员四代人的政协情缘,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缩影。这四代人的传承,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今年7月在全国政协“委员讲堂”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如此评价。

 

  青海五十年

 

  34年政协生涯中,马志伟一共作过54次大会发言、提出了160件提案,被外界誉为“提案大王”。

 

  超乎常人的工作动力从何而来?马志伟回答说:“我最大的动力就是出于对青海的热爱。这份热爱,从我坐火车到青海、吃青稞面就开始了!”

 

  作为一名铁路职工,马志伟生平第一个政协提案,是关于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的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中央拟定滇藏、川藏、青藏、新藏四条进藏铁路备选线路。得知消息后,为了争取青藏线入选,马志伟组织人员开展调查研究,最终形成《加快建设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建设的建议》,并提交到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

 

  《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被评为全国政协的优秀提案。与此同时,民革中央亦积极推动,向国务院报送了报告。

 

  2000年4月23日,马志伟接到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的电话:“我刚从朱镕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办公会出来,中央决定由青海修进藏铁路了!”听闻这一消息后,马志伟激动得夜不能寐。

 

  2001年,青藏铁路开工,马志伟担任后勤保障总指挥,参与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经过数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通车。

 

  “毫不夸张地说,修青藏铁路时,从格尔木起1118公里,我是一个一个电杆数到拉萨的。”马志伟说。

 

  贯穿马志伟调研建言的另一条主线,则是青海的生态保护工作。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早年三江源的生态保护没有得到重视。马志伟认为青海虽然经济总量小,但仍需从国家全局角度确定自身定位。他于是提出“不动就是发展”的理念——将青海彻底保护起来,以确保“三江清水向东流”。

 

  从2002年起,马志伟和民革青海省委会领导班子形成《关于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及补偿机制的建议》,并在民革全国参政议政成果汇报会上作了大会交流发言。2003年,马志伟向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交了《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三江源”》大会发言和《关于加强 “三江源”生态保护并建立补偿机制的建议》等提案,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在多方推动下,国务院先后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一期和二期工程,迄今投资达230多亿元。

 

  2011年,马志伟在此前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在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的构想。

 

  漫长的履职生涯里,马志伟逐渐形成了对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一功能定位的独特解读:“政协就是说话的地方。”他对记者笑称,“不说白不说,直到不白说。”

 

  由建言而协商,经协商而纳入政策。通过在“敢言”和“不越位”之间寻求平衡,马志伟在扩充提案数量的同时,也保证了提案质量和落地的可行性。

 

  2015年12月9日,是马志伟终身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中央深改组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自此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马志伟并未止步于此,他在梳理青海省优势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主多辅”的青海国家公园建设体系:以昆仑国家公园为总架构,辅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可可西里等多个功能性公园的建设。

 

  而今,马志伟已成为一名地道的青海人。“我五脏都适应了高原缺氧状态,去北京反倒会醉氧。”采访时他笑称,“我是思想上立场上感情上,甚至身体上,都属于青海了。”

 

  对于马志伟在青海的履职表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作出了高度肯定:“马志伟委员参加政协,提了那么多提案,从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这个角度讲,他的贡献似乎不比他爷爷小。”

责任编辑:郭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