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判赔280万,这只是开始

吕唐剑  2025-11-25 11:33:54

“假银行”竟有真门面,银行维权有点难

近日,一场“正牌银行 vs 冒牌机构”的官司引发广泛关注。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微众银行起诉湖北微众森态信息科技集团等四家公司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作出一审判决。

其中,值得关注的除了被告需在30日内变更企业名称、停止涉“微众”及“微众银行”商标的侵权行为之外,还需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费用合计280万元。

在金融领域,这类不法机构深谙话术套路,仿冒正规金融机构名称,以“低息”“速审”为噱头吸引急需资金周转的个人或中小微企业主,通过电话、微信、仿冒APP等各种方式骚扰甚至对消费者实施诈骗,不少受害者不仅未能缓解资金压力,反而陷入更高成本的债务危机。

据《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显示,2025 年一季度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已突破 2800 亿元,其中非法代理维权借助流媒体加速扩张,通过引流获客、伪造证据、舆论操控等系统化手段实施欺诈,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当金融服务全面数字化,金融黑灰产的猖獗不仅威胁公众财产安全,更冲击着合规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如何为消费者与合规机构筑牢法治防线,成为当下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数字银行之殇

微众银行的遭遇,将数字银行维权的痛点展现无疑。根据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书认定,4家由同一实际控制人石某控制的关联公司构成了系统性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

法院查明,这些公司线上在百度、苹果等导航地图标注"湖北微众集团"及其经营地址,在BOSS直聘平台以"微众集团"名义发布招聘信息;线下在其共同经营场所的前台背景墙、接待茶杯、玻璃门贴等位置全面使用“微众集团”“微众银行贷款服务中心”标识,并悬挂“微众集团第三届理事单位”牌匾,形成了全场景、多层次的仿冒体系。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使用的"微众"标识与原告注册商标构成近似,服务类别相同,且未经许可,构成商标侵权;同时,被告将"微众"字号注册为企业名称并经营使用,构成不正当竞争。

线上+线下全场景、多层次仿冒


“数字银行没有物理网点,侵权行为更隐蔽,维权要跨平台、跨地域取证,难度远超传统银行。”微众银行诉讼代理人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刘乐律师道出了行业普遍困境。

涉案侵权信息散落在招聘平台、地图软件、社交账号等多个渠道,银行需逐一协调平台调取数据,而跨地域侵权主体还通过分散注册公司、公款私存等方式规避追责,导致维权周期长、成本高。

更关键的是,这类案件的证据多为电子证据,需同步通过公证或时间戳固定,确保证据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这进一步增加了取证难度。

与传统银行网点遍布、身份核验直观不同,数字银行的服务全在线上完成,这就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北京今是律师事务所主任吴萌律师表示:“民间资金的活跃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经济的景气程度。因为金融行业属于国家专营管理,普通民间资本进入门槛较高,加之国家对于小额借贷的政策调控,给一些希望借高额借贷牟利的不法从业者提供了生存空间。”

这类乱象并非个例,而是数字金融领域的普遍沉疴。2023年,邮储银行就曾遭遇“邮储肥”侵权案,不法企业将金融品牌嫁接到农资产品上,利用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实施误导;同年工信部公布的仿冒金融类平台APP名单更触目惊心,民生银行仿冒 APP 达19148个,农业银行10041个,南京银行2104个,360 借条、马上消费金融等机构的APP也未能幸免。

“本次判决体现了武汉法院对于市场经营正常秩序以及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对于维护当地区域的经营环境,鼓励合法业者努力经营有很大帮助。”吴萌律师表示。

事实上,仿冒机构正是利用公众对数字银行的“认知鸿沟”制造信息不对称,通过专业术语包装和虚假宣传,造成企业与消费者的双重损失。微众银行此次胜诉,不仅为自身挽回损失,维护了金融消费者权益更向市场传递了强烈信号:当侵权成本远高于收益时,金融黑灰产的生存空间将大幅压缩,其蔓延态势也会得到有效遏制。

治理路径探索

数字金融治理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为破解行业乱象探索出多元治理路径。面对金融黑灰产全国联动、快速扩散、手段隐蔽的特点,“司法定调、国家亮剑、行业联动”的立体攻势正在形成。

图/图虫创意


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打击为治理提供了坚实支撑。2024 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数字金融相关非法金融活动”,推动风控从“人防”向“技防”“智控”转变。

2025 年3月,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再度联手,部署为期6个月的金融黑灰产集群打击工作,聚焦非法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不正当反催收等重点领域,依法严打信用卡诈骗、骗取贷款、非法经营等各类关联犯罪,微众银行的胜诉正是这场专项打击的有力回应。

地方层面,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检察机关、高校发布联合倡议书,构建“监管—司法—行业—平台—公众”共治体系;广东、上海等地则通过封禁非法账号、终止违规合作等方式,从源头阻断黑产链路。

针对金融黑灰产监管难题,吴萌律师坦言:“目前更多依靠受害者的举报。这里面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也让这些不法从业者产生了侥幸心态。”

面对市场上的乱象,行业还需主动破局,方能更好显示其“自救决心”。

治理金融黑灰产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打击,更要从产业链研究入手,明确各主体责任分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许洁就曾共同撰文表示,治理金融黑灰产不能仅从现象出发,而要从黑灰产链条的研究出发,针对性地搭建起治理框架,明确各主体之间的责任和分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层面的积极作为更显治理决心。金融黑灰产通过利息、手续费、担保费等隐性收费,无形中抬高了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既损害金融机构权益,更直接侵害小微企业利益。据悉,微众银行针对不法贷款中介的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主动开展系统性排查,调查走访侵权机构百余家,依法提起诉讼50余起,推动超30家仿冒“微众”的贷款中介完成公司更名或注销。针对不法中介伪冒员工骚扰、诱骗客户的行为,微众银行表示后续将持续加大打击力度。

从微众银行的艰难维权到全国范围的集群打击,数字金融治理正在走出新的治理路径。280万判赔的意义,不仅在于惩治了一起具体侵权行为,更在于确立了数字金融时代的红线。

当司法划定红线,当监管合力阻断非法链路,当行业技术筑牢防御屏障,数字金融才能真正实现“普惠”与“安全”的统一。这场针对金融黑灰产的持久战,既是为合规机构正名,更是为亿万消费者守护“钱袋子”,唯有久久为功,才能让数字金融生态真正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