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到拉萨,一群怀抱生态理想的行动者,正耕耘着一条跨越东西的“生命守护长廊”。2001年,当西藏启动对世界海拔最高湿地—-拉鲁湿地的系统性保护时,少有人预见,这份高原上的执着坚守,日后会成为拉萨荣膺“国际湿地城市”的重要伏笔。二十年之后,一项名为“动物理想家·共野力计划”的行动倡议,正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重塑着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伦理语境。2021年由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与同济大学联合发起,南京林业大学、北京山水自然保护机构、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等机构陆续加入,它从国际青年实践营出发,聚焦城市动物园服务系统优化,以及城市化对本土物种生境的影响,采用实地调研与线上线下工作坊等形式展开联合共创。
四年间,“动物理想家”的步履从城市动物园延伸至高原栖息地,其愿景亦从阶段性倡议,升维为围绕多责任主体“共野力”构建的长期行动。如今,议题持续生长:生态空间重塑、野生动物救助、兽医人才共育、动物伦理与残健共融,乃至栖息地修复与再生性农业彼此交织,勾勒出一幅跨地域、跨文化、跨物种的“社区生命关怀共同体”图景。
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的曲水县,守护高原生灵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作为西藏唯一具备野生动物救助资质的非营利性机构,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园常年无休:从深夜追踪闯入村落的藏马熊,到雪域深处转运受伤的雪豹,仅2025年上半年,“保护园”已成功救助雪豹、兔狲、黑颈鹤、白唇鹿等 44只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自建园以来,累计救助数量已达597头(只)。
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兽医扎西德吉和林草局工作人员正在为一只受伤的黑颈鹤进行检查
然而使命背后亦有隐忧。园长丹增土丹坦言,早期设施滞后与人才短缺是制约保护效能的主要瓶颈。现有条件难以支撑日益增长的救助需求、动物自然行为表达以及公众对深度科普教育的期待。高海拔的特殊自然环境与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使得保护园与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同济大学共建“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更显迫切。
8月,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园内,探路者们不远千里在此相聚。他们之中,有来自同济、清华、复旦、牛津、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藏、汉学者,也有扎根一线的兽医、饲养员、文化策展人与政府工作者。他们不只是观察者,更是行动者——以共野之力,为高原生灵寻一处理想家园,也为人与自然的未来,探一条可续之路。
这里不仅是食草动物悠然栖息的乐园,更化身为藏地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学理念碰撞、融合的思想实验场。八月,来自建筑、风景园林、生态经济学、社会人类学等多学科背景团队走进“保护园”,尝试从高原的呼吸与节奏中,提炼出一种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设计语言。
同济大学副校长李翔宁指出,“动物理想家·共野力计划”致力推动设计学科介入生态治理,激发青年学子们在高原——这一人类、动物与自然深度互动的现场,探寻生态责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与新生。”曲水县委书记汤官中回顾了南北山23.9万亩造林从荒山到青山的蜕变,他强调,对绿色的坚守,不仅是曲水获得西藏唯一“全国文明城市(区)”殊荣的精神底气,更将关怀的视野从城市和绿地引向更广阔的栖息地——那片需要所有生命共同维系的净土。
设计循生灵天性,营造归生命现场
当人类目光借助科技之力探向高原深处,雪豹—-高原雪线上的独行客,终不再是转瞬即逝的背影。西交利物浦大学副研究员、国际雪豹网络指导委员会委员肖凌云借助红外相机网格与卫星追踪项圈,在跨越八千平方公里的栖息地中,拼凑出雪豹与其猎物的行为逻辑与生态联结。她指出,“一切保护的起点,都应回归对动物天性、栖息地本质以及人类所引发变迁的深刻理解。”
彭建生摄
以此为原点,三组设计从动物行为出发,融汇地域生态特征与文化语境,提出了兼顾在地智慧和现实关怀的生境蓝图。
A组提出“双轨策略”:以微地形与本土植被构建“可示可隐”的弹性空间,回应野牦牛的展示与回避需求;同时设置舔盐区,既补其生理之缺,也延续了藏民喂食糌粑与盐的古老习俗。B组的“环形生境结构”设计,将觅食、休憩与沉浸式科普区融为一体,本土植物既满足动物采食与公众观测需求,更将牧民的传统观察经验纳入科学监测。C组直面白唇鹿救助与野化难题,提出“动态视觉混养”。通过隐蔽壕沟实现动物间视觉连通,三重游线提供多维观察视角,立面垂直绿化兼顾食源与景观功能,在降低人为干扰的同时,提升动物福利。
这些设计思考,并未停留在图板之上,团队一次次走进牧区,倾听牧民、饲养员与兽医的在地经验,依据风雪节律、动物迁徙与圈养行为反馈,调校设计细节。生境营造,从来不是技术的单向输出,而是根植于关怀、协作与文化理解的漫长耕耘。正如一位学生在手记中所写:“我们不是在展示动物,而是在重现一个完整的高原微生态——一个需要被聆听,而非被定义的世界。”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董楠楠指出,在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中,设计既要科学回应野生动物的行为与福利需求,又要与藏地文化基因相融,拒绝成为生硬的“外来物”。令他欣慰的是,这群年轻人共同面对高原复杂的生态现实,摸索出一套理解共生关系的知识图谱。这种共创的意义,远超出任何一份设计图纸本身——它不是一座即刻落成的建筑,而是一种更为珍贵的产出:在他们心中植下‘生态整体性’意识。这正是设计学科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最根本、最深刻的创造性转化。
曾在荷兰灵长类公园(Apenheul)担任饲养员的指导老师和马町(Martijn De Genus),与大猩猩朝夕相处六年。这段经历不仅令他体悟到生命之间真实存在的情感连结,也埋下了他对“栖居”本质的追问。如今,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他将视野从灵长类社会延伸至人类建成环境,尤其关注高原地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在他看来,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园不仅联结着当地居民对自然的认知,更是一处可供世界观察、理解中国民族共生智慧的重要界面。唯有心怀敬畏、尊重一方水土的独特性,才能找到通往“天人合一”的具体路径——这不只是理想,而是可以被设计语言转译的现实。
探访中,一头名为嘎赛的亚洲象尤为引人注目。它年愈四十,独居于海拔3600米的拉萨河谷。和马町走进象舍,与饲养员索朗次仁演交流“丰容”措施:用鲜枝替换干草,增设藏觅食网袋和蹭痒的木桩,引导嘎赛主动探索,缓解圈养焦虑。
十余年来,次仁视嘎赛为家人,精心饲喂、体察情绪,深夜一闻异响便起身探看,默默守候。他说,“嘎赛是西藏唯一的大象,在我们的文化中象征吉祥。而我更感激它养着我——没有它,我从哪得到这份工作和收入呢?随着对话深入,大家了解到嘎赛并非野外捕获,而是一头早年经历表演训练后被救助的老年象。对于次仁而言,他与嘎赛之间早已超越了饲养关系,升华为相互依存的陪伴。相比遥远的丛林,一个被温柔以待的余生,或许才是嘎赛真正需要的归宿。
小象君动物与自然保护智库观察员拉雍,在与同龄人交流时分享,“在拉萨长大的我,常被问及“动物福利”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它是具身于日常的生命关怀。”无论是日夜守护新生的虎崽,驱车数百公里救助受伤的猛兽,还是体贴关照一头大象的喜怒哀乐——哪怕资源有限、处境艰难,甚至前路未知,坚守一线的兽医与饲养员始终坚守对生命的尊重与善待。人类与自然,从来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真正的保护,不是隔离,而是共处;不是施舍,而是互养,是近在咫尺的日常选择。
破壁共生,重构生命联结的“共野力”
“动物理想家·共野力计划”西藏之行不仅是一场跨地域的生态实践,更是一堂面向青年群体的“大地伦理课”。它不预设既定的结论,而是引导参与者在行动中重新理解设计的本质:设计,不仅仅是形式与空间的表达,更是协调生命关系的媒介,串联“栖息地—城市”、贯通“文化—生态”的联结力。从局部“孤岛”走向系统网络,从物理空间的修复延伸至文化心理的共建,保护的意义由此升华为一种整体性的生命关照——设计回归生命的现场,守护因共情自发涌现,凝聚成“万物共在、地域共融、文明共享”的“共野”之力。
在计划发起人、拉萨市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伦敦大学学院全球繁荣研究所实践型学者黄培看来,横亘于自然与城市、人类与动物、保护与发展之间的是无形的认知壁垒。她所呼吁的是一场空间秩序与生命叙事的重构:超越人类为中心与地理界分,构建一个由共享栖息地与交织生命轨迹与未知未来命运所重新编织的‘社区生命关怀共同体’。在这里,雪豹、岩羊、牧民,乃至我们脚下的土地、耳畔的风声与集体记忆,都将褪去‘它者’的标签,成为彼此感知、共同叙事的‘共生居民’。”
这一愿景并非以“保护园”这一个更动听的名字,包装将动物囿于围栏的“新概念”,而是跨越地理边界与观念隔阂的深刻尝试——保护,不再是孤立的看护或单向的干预,而是与发展彼此嵌入、互为滋养的积极路径。它所回应的,不仅是濒危物种存续的技术命题,更指向一个更为根本的追问---在多民族共生、多物种共栖的大地上,如何以体察之心、共建之智构筑一个更具包容性与生命韧性的未来?
“我所理解的‘共野力’,不止于保护与共情,它更指向一种积极的”破壁”行动——在不同社会群体、认知框架、文明范式乃至生命形式差异间架设桥梁。她进一步诠释道,“代际经验、城乡智慧,汉藏文化,甚至多元生命的感知方式,共同构成一个不可替代的多样性知识体系。‘共野力计划’致力于将这类丰厚的生存智慧转化为地域文明持续生长的滋养,以生态文化价值重塑为内核,将参与式保护教育、社区共益经济与可持续生计考量,融入空间规划与发展伦理的双向建构中。”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组织公众参与的救助动物放归现场
自2021年从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启动,“动物理想家”所实践行的,是一场从城市到野外的行动破圈。正如副园长白亚丽指出,“真正的守护是双向奔赴,它不能固守于专业机构的孤军深入,更依托广泛的社会动员与扎实的在地协作。我们既要在城市中播撒保护意识的种子,更需搭建持续互动的平台机制,引导青年从认知走向行动,由热情的参与者成长为坚定的引领者。下一步,红山将支持西藏保护园人才体系建设,协助其提升在动物福利、救护饲养、照护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能,打造浸润式的生态教育实景现场,呼吁更多人走近高原,为一线保护发声、出力。”
从南京到拉萨,这不是一段旅程的终点,而是一个长效协同平台的起点。“共野力计划”正由此出发,联动政策、商业、文化、学术、媒体与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建从城市(红山)到高原的生态修复廊道与人才共育机制。作为关键的实践载体,“保护园/研究中心”不仅是公众亲近高原生灵的窗口、触发生命共情的现场,更是跨学科协同的枢纽与新经济协作模式的探索前沿。它最终指向的,是成为连接汉藏文化、促进互鉴的精神家园。
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构建一个能有效沟通政府与民间,融合商业逻辑与社会价值、桥接多中心协同治理的文明实践平台,从而从根本上推动一种认知转型—-环境责任不再被视作发展的成本和代价,而被重新定义为城市运行的基础设施、商业成长的新逻辑与栖居智慧的源头活水。维系生态系统健康与韧性、促进跨文化理解、培育“共栖共益”的社群联结—-这些看似不具即时回报的投入,实则是朝向更高级文明形态的智慧投资。这不仅关乎新增长路径的起点,更是为未来世代积淀的生存之本。
达瓦次仁摄
十日营期虽短,护生之行永无止境。2025年6月,被誉为“高原湿地精灵”的黑颈鹤,荣膺为拉萨市鸟。作为全球15种鹤类中唯一生活在高原的独特存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约有4000只黑颈鹤跨越千里,迁徙至拉萨林周县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越冬。
“黑颈鹤在我们藏语里叫‘冲冲’,它如守望高原的牧马者与我们世代相伴。”指导老师格桑央拉谈起黑颈鹤时,言语间满是深情。在她眼中,黑颈鹤不仅是藏族生活与信仰中的神鸟,更是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勇敢与智慧的化身。
身为甜茶馆青年艺术季的总策划,格桑在林周县运营的春堆百姓小院——西藏首个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正坐落于这一自然保护区内,毗邻黑颈鹤主要的越冬家园—-春堆乡虎头山水库。“期待接下来能与南京红山、西藏保护园/保护研究中心一起,通过科研探索、生态育人、文化寻旅,带大家走近、理解黑颈鹤,共同守护它们的家园与生机,”格桑表示。发展的根系,唯有深植于健康的生态与社会土壤,让栖息地保护与城市发展交织为共生之网,方能支撑万千生命形态于此永续繁荣。循此愿景,“共野力计划”将以“共栖共益”为行动指南,让守护的发声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温度与本土生态智慧中的主体性视角,维系黑颈鹤作为高原文化图腾所承载的生命尊严与集体记忆,践行“文化滋养保护,保护反哺文化”的精神契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