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滑的金融服务在默默铺路
深圳华强北街头,来自南非的Emma拎着购物袋,正通过社交平台和全世界的朋友分享:
“我过来华强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市场,拍我的YouTube视频,然后……”镜头展示了她鼓鼓囊囊的购物袋,里面装着一块智能手表、一副蓝牙耳机、一个平板外壳、一个卷发夹板以及一台相机。
她的“买买买”体验正在无数外国游客身上重演。从成都的大熊猫玩偶到义乌的小商品海洋,再到华强北的数码森林,他们拖着空箱子来,满载着中国特产而归。一场由外国游客主导的“反向代购”热潮,正在悄然兴起。
沉浸式体验“中国购”
第一次逛北京胡同,第一次体验唐宫夜宴,第一次扫货广州档口……越来越多外国朋友在中国完成了很多个“第一次”。
“China Travel”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同时,外国游客也开启了沉浸式消费。他们的消费地图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多元,这条消费地图上标注着鲜明的城市坐标,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扫货特色”。
在西安,西班牙游客穿着汉服逛街,购买各种唐风礼品,欣赏历史话剧和秦腔表演,品尝肉夹馍和灌汤包;在杭州,英国家庭泛舟西湖,游览灵隐寺,一位视频博主说,自己的老公“对冰红茶爱得深沉”。
在广州十三行,一群美国年轻人学着中国批发商的样子用半人高的黑色塑料袋装满各类服装,心满意足地回到酒店。热心网友提醒道:“希望他们预留了航班行李超重的钱。”
也有像Emma一样的游客在深圳华强北满载而归,“每次来中国必须去华强北,如果有时间,我可以在这逛上三天三夜”,一位外国游客表示。评论区里有位浙江网友指路,“下次去义乌商贸城吧”。
在北京国贸,刚选购完商品的William和姐姐就惊喜地发现了“即买即退”集中退付柜台,她们调出支付宝收款码,工作人员一扫,退税金额瞬间到账。
在社交平台上,大量的外国博主记录下在中国尽情逛吃,尽兴消费的经历。
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中国入境游客13190万人次,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分别较2023年上涨60.8%和77.8%。
自去年中国进一步放宽优化免签政策以来,一系列便利外国人来华的举措相继出台。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已同25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对54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
“China Travel”顺利带火了“中国购”,这源于政策红利、产业实力与文化魅力的协同发力。游客们买单的或许不止是一把油纸伞或一台无人机,他们购买的,也是一段浓缩的中国行体验。
入境消费“润滑剂”
一段浓缩的中国行体验,通常包含哪些要素?
对于很多旅行者来说,一段完美的旅程,或许由惊艳的风光、地道的美食和独特的文化体验共同构成。而如今在中国,一种新型的旅行体验正被外国游客加入清单,那就是无缝、便捷甚至有些酷的支付感受。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上,这种体验得到了全方位的呈现。
9月10日至14日,2025年服贸会在北京首钢园区举办。作为专门为服务贸易搭建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大规模展会和交易平台,本届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区聚集了40余家国内头部金融机构,深度呈现了中国金融业在数字化与智能化趋势下的创新实践。
长期深耕跨境金融领域,中国银行是我国的外汇外贸主渠道银行。本届服贸会上,中国银行展出了通信服务、支付结算、交通出行、生活便利等多维度于一体的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亲身体验了其专为外籍游客打造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生态。
外币兑换是中国银行的传统优势业务,其在全国范围内可提供的货币现钞兑换种类最多达36种。考虑到境外游客小额支付的高频需求,还配套了线上线下结合的预约服务:通过手机银行、网点电话等渠道即可预约外币现钞服务,全国超6500家网点可提供兑换服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国游客寻找兑换点的时间成本。
如何让外国游客免去办电话卡、下APP、绑银行卡的一系列繁琐流程?中国银行给出的答案是“幂方卡”(CUBe Card)。它是一张SIM卡,插入手机中就能上网通话,“碰一碰”就能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还能刷北京的公交地铁。它的设计逻辑很简单:一张手机卡整合支付、通信、出行三大基本需求,同我们一样,仅用一部手机,外国游客即可探索地道北京。
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异国街头,该去哪吃,去哪玩,怎么走?中国银行专为境外来华人员打造的“来华通”APP(BOC Compass)能够回答一二。从英文地图到多语言翻译,从购物攻略到门票预订,从预约开户到离境退税,来华通提供了吃、住、行、游等从生活服务到金融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今年4月全面推广的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正在改变游客的消费习惯。现在,游客在北京任意商圈购物后,在国贸商城、中行长虹桥支行等地能当场拿到退税款。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退税商品销售额及退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4.6%和93.2%。作为北京地区的独家代理机构,中国银行通过设立全城通办的“集中退付点”,不仅提升了旅客消费体验,也一定程度上促动了商店开单。
无论是谁,在异国他乡能够像本地人一样轻松消费,都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掌控感。这种“自如感”,是高质量旅行体验的重要一环。
从落地到起飞,金融服务的丝滑体验,默不作声地擦除了跨境消费的摩擦感。这种“无感的便捷”,本身就构成了旅行美好体验的一部分,成为吸引游客的“软实力”。
从内到外,格局“打开”
从“游在中国”到“购在中国”的这股潮流,是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下,服务贸易日益蓬勃的生动缩影。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3.9万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服务出口增长强劲,增速达15%,而旅行服务出口更是以68.7%的增速,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
增长背后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撑。中国银行利用数智化能力打造的金融服务新生态,不仅是一项金融服务的升级,更是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让外籍游客“来的更方便,待的更舒服,买的更尽兴”。
在TikTok平台,“China Travel”词条下有超22万条中国云旅游视频,众多外国网友自发成为了“中国野生宣传大使”。那些外国游客们会记得这次旅行“没为钱的事操过心”的轻松感,而这种“便捷”会和那些特色商品一样,成为他对中国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打包进行李,带向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