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一座断桥,何以让千年文脉再奔涌?

罗馥  2025-09-11 15:21:20

一座断桥何以让沉睡千年的文脉在当代重新奔涌?吴江以一场场跨越古今的文化实践,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金秋时节,吴江垂虹历史人文街区暖意涌动,三场重磅文化盛事在此交汇,奏响垂虹活化的 “三重奏”。

与央华戏剧联合打造的综艺《江南・十二场欢聚》正式开播,以沉浸式体验带领观众探寻江南文脉的肌理;

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的舞剧《垂虹别意・唐寅》即将上演,用翩跹舞姿再现才子“得意时桥上诗酒风流,失意时桥下墨染孤舟”的传奇人生;

携手“为你读诗”举办的垂虹诗会,则让“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的经典诗句,在千年桥畔重新回荡。

文脉深挖,从“江南第一长桥”到“诗画桥“的千年底蕴

吴江的文化创新,扎根于对历史的深度敬畏。

垂虹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旧名“利往桥”,曾因“江南第一长桥”享誉天下。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诗画桥”——苏轼、姜夔、唐寅等三百余位文人墨客在此驻足,留下460余首诗词佳作; 这里也是《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的创作灵感源泉,堪称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诗画桥”。


“垂虹文化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江南文化又是中华文明中极具辨识度的分支。”9月7日垂虹诗会现场,知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的分享,道破了垂虹的文化分量。为充分挖掘垂虹文化,他曾多次往返南京与吴江,直言“一部宋词史,半部与垂虹有关”,“中国文化是薪火相传的延续性文明,知识分子精神的传承至关重要。江南是知识分子的精神栖息地,而垂虹桥,正是这份记忆的象征。”这份深植于典籍与诗篇的底蕴,为垂虹文化的当代活化提供了最丰沛的“源头活水”。

场景相融,让历史与当代在真实场景中相遇


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当代活化提供了丰富资源。吴江没有让这些记忆封存于典籍,而是通过系统性挖掘,让历史重焕生机。

如今的垂虹历史人文街区,既是老吴江人的“精神原乡”,也是连贯古今的“文化现场”。青砖黛瓦下,百年老店的吆喝与新锐品牌的咖啡香交织;雕花门楣旁,老人晒着太阳回忆往事,年轻人举着相机记录光影。历史场景与现代生活自然交融。《江南·十二场欢聚》让学员实地行走于垂虹桥、东太湖等地,在真实场域中感受“垂虹秋色满东南”的壮阔意境。

在舞剧里,唐寅的艺术人生获得当代解读;在诗会上,古人的诗句与今人的吟诵隔空对话。这种挖掘超越了简单的考古,是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我们希望通过情景还原,让大家真正‘走进’垂虹桥,了解垂虹文化。”“为你读诗”创始人张炫的话,道出了场景活化的核心:“诗会不是单纯的朗诵,而是心灵的相会,是古人与今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这种活化,没有将文化束之高阁,而是让它融入城市的呼吸:散步时能遇见历史,逛街时可触摸传统,文化从此成为可感、可触、可体验的日常。

美学转译,用当代语言讲好传统故事


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关键在“转译”——吴江用当代语汇重构传统美学,找到了古今共鸣的密码。

 

吴江的智慧便体现在以当代语汇转译传统美学。舞剧《垂虹别意·唐寅》中,“枯槁桃枝在指尖绽放桃花”的意象,既承传统美学精髓,又具现代视觉冲击;垂虹诗会打破传统朗诵形式,让吟诵与钢琴弹奏、古典舞蹈交织,让诗歌在文化现场“流动”起来;剧综节目将非遗典故转化为可参与的竞技体验。这些尝试不是在稀释文化浓度,而是在寻找传统与当代的美学共鸣点,让年轻人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江南文化的意境世界。

正如郦波所言:“当下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度融合的关键期,挖掘垂虹文化,就是要让江南美学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文脉永续,从“活化遗产"到"滋养生活"


文化活化的最终目的,是让历史成为支撑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力量。

如今的垂虹桥,早已超越“文物”的定义:游客漫步街区,既能触摸 “烟波十四桥”的历史肌理,也能在现代商铺中邂逅江南元素的设计美学;观众看《江南・十二场欢聚》,不再将“垂虹诗篇”视为课本上的考点,而是透过诗句读懂古人“桥头送别”“诗酒相逢” 的真情实感。

 

这一切的背后,是吴江对文化建设的系统布局:紧扣“江南文化”品牌, 以文化强区“8050”计划为引领,系统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的成果展现。吴江通过文化数字化和文旅融合战略的实施,垂虹文化的千年文脉被成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代叙事。盛家厍及垂虹历史人文街区的活化重生,《江南·十二场欢聚》《垂虹别意·唐寅》等创新项目的打造,无不彰显着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最初从古诗词里认识垂虹,实地走访后便深陷其中。”新吴江人徐一湖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因垂虹文化与这座城市结缘,她写下多篇相关文学作品,如今最爱周末逛盛家厍老街,“在这里,能清晰触摸到历史与现代碰撞的温度。”

垂虹范式,为文脉传承提供“吴江答案”

吴江的探索,早已超越单纯的“文化保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脉传承提供了崭新范式。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张力间,它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既守护了文化的根脉,又赋予了其时代的生机。这种创新实践表明,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封存保护,而在于持续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再创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断桥犹立,文脉常新。当千年垂虹与当代创意相拥,当历史记忆融入城市日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古桥的“重生”,更是一种文明传承的智慧:以敬畏之心守护过去,以开放之姿拥抱未来,让文化遗产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持续绽放照亮未来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精神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