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一级市场之变,华映资本的应对之道

来源:投资界综合  2025-07-03 14:48:20

6月28日,2025年华映资本年度大会在扬州成功举办,近400位嘉宾齐聚一堂,共探科技创新与风险投资的未来发展。


2025年华映资本年度大会以“行深见沛,向新有为”为主题。在为期一天的会议中,扬州市委领导、华映资本LP领导、华映资本合伙人团队、投资团队、华映资本被投企业创始人以及行业专家等40余位演讲嘉宾进行了深度研讨与观点分享,从科技投资的底层逻辑谈至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既有具身智能、AI、低空经济、新消费、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行业的系统复盘,也有科技狂奔时代,AI与人文如何共生的哲学思考。


“科技”、“产业”、“创新”是整场大会的三个关键词。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扬州坚持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发展道路。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也引用近期陆家嘴(8.880, 0.00, 0.00%)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的观点开篇: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


成立17年,华映资本始终坚持以数字化为主线,围绕创新做投资。作为坚定的价值发现者,华映持续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转型升级,用产业视角赋能优质项目,以耐心资本陪伴企业成长。


当前的中国风险投资,身处巨大的时代性变革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华映资本会给出什么样的应对之道?作为一家老牌风险投资机构,华映资本要如何升级投资能力与经营能力?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团队都在现场做了深度而有针对性的回答。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创业者要如何建立自身壁垒实现突围?巨头纷纷跨界入场的趋势下,创新型企业要摸索出何种生存之道来实现韧性增长?与会创业者也从企业经验出发输出了自己的思考。

 

- 华映资本合伙人团队亮相 -

 

· 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表示,华映资本科技投资方法论并不固化阶段,而是根据产业发展周期和大国竞争,放入“定义权、主导权、参与权”这三个维度,分别从技术、产业、市场的角度,进行不同阶段的投资。同时今年华映资本的年度战略关键词是 “向更远处探索,向更深处攻坚”,华映资本将坚定地向“做更创新投资人,更纵深管理人”的目标迈进,也坚定相信行深必然能窥见沛然生机,向新一定能有所作为。


· 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认为,做事情就是在现有共识的基础上(不要违背趋势)发现非共识(创新机会),并努力把非共识变成有意义的共识,这就是价值产生的过程。 其本质和根因源自非共识。


· 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王维玮系统分析了消费行业的最新变化,并表示今年华映资本将重点关注效率驱动的规模化大赛道、情绪价值驱动的品类、细分赛道的未来趋势及领先公司&头部项目Pre-IPO机会及行业并购。尤其是并购领域,随着中小企业规模化、家族企业职业化、跨国公司本土化、多元集团专业化、出海国际化,未来五年存在很大的行业整合并购机会。


扬州牵手华映资本,组建先进智能制造基金


2024年,扬州和华映资本联手合作,共同组建了一支5亿元规模的先进智能制造基金,并于新的一年迅速进行了扩募。活动开幕,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作了开场致辞,他表示,扬州不仅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宜居生态名城,更要打造产业科创名城,并坚持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发展道路。

 

- 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 –


围绕“613”产业体系,今年扬州的制造业总规模要突破1万亿。同时加快集聚新动能,引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创新型独角兽、上市企业等。面对当天到场的近400位嘉宾,王进健书记代表扬州发出了诚挚邀请:“欢迎投资人、创业者朋友们来扬州考察,对扬州的创新氛围、创业环境多听、多看、多感受。”


未来十年,一级市场将探索出崭新的模式


元禾辰坤主管合伙人徐清在致辞中表示,这两年,不管是由于中 美博弈、地缘政治还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转变,股权投资者都经历了非常挣扎的过程,在募、投、管、退各个环节表现出不适应。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人需要思考:我们是谁?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应该投什么?很明显,股权投资原来的逻辑已经行不通了,未来十年,市场将探索出崭新的模式,找到新的辉煌。

 

- 元禾辰坤主管合伙人徐清 -


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在致辞中分享了中国母基金行业的最新趋势观察。截至2024年底,中国母基金行业管理的总规模是45,000亿左右,其中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主。他表示,中国的股权投资行业正在进入调整期,面临着新设立引导基金数量下跌、创投基金延期潮来临等问题,民营GP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行业洗牌加速。但今年资本市场开始迎来多项政策支持,母基金行业在不断探索耐心资本和大胆资本。对于未来,股权投资行业会继续分化走深,只有敢于求变的GP才能走得更远,他希望资本市场同仁们能够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坚定信心、重构未来。

 

- 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 -


行深见沛,向新有为


大会开始,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以 《行深见沛,向新有为》为题,从why、how、what三个层面,深度解读了华映资本的“深根”与“绽放”。

 

- 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 -


“向新有为”指向华映资本当下及未来的投资领域与投资方法论,从大方向而言,华映依旧坚持投资于以科技为代表的国计与以消费为代表的民生领域;“行深见沛”则代表机构在商业化运营能力上的进一步探索,包含经营能力、并购能力等。


对于华映的科技投资,她表示,方法论并不固化阶段,而是根据产业发展周期和大国竞争,放入三个维度:


第一是定义权。这个阶段特点是颠覆性技术,实验室验证,且技术可能还未收敛,比如量子计算、脑机、可控核聚变。在该阶段,机构出手非常早,会提早布局头部企业和团队,关心技术的产品化。


第二是主导权。这个阶段特点是万亿战略大赛道、产业链较长、上下游可能带动极大投资、涉及到生态话语权争夺,比如现在的新能源、未来的具身智能赛道。未来中 美会在这些领域产生非常激烈的竞争,华映会赛道式布局,产业化覆盖。


第三是参与权。这个阶段特点是技术追赶,全球化技术链/成熟产业链的的效率升级。中国希望强链补链,进一步深化国产替代。在该阶段,华映会更注重企业规模化收入的确定性。


总结来说,华映会分别从技术、产业、市场的角度,对三个维度进行不同阶段的投资。


同时,华映资本今年依然看好消费赛道,原因有三:


第一,消费领域具有强现金流的特点,尤其是近几年情绪消费展现出了强大的爆发力,IP已经成为消费投资的现金牛;


第二,中国内需不足,通过赋能全球供应链获取全球市场存在必然性;


第三,港股对消费领域热情高涨,同时消费企业有规模有利润,是最 好的并购标的。再加上并购利好政策频出,也拓宽了消费投资的退出通路,季薇认为消费投资正迎来资本市场的窗口期。


同时,季薇认为作为投资机构,华映资本的核心能力是投资能力,下一阶段将围绕核心资产,打造经营能力和并购能力,并建立与能力迭代相匹配的资金工具箱。关于核心资产,她认为有三个标准:好生意、好团队、好时机。


围绕核心资产打造,华映具体分为三步走,聚焦优势产业,联动生态伙伴实现多维协同,最终通过价值链创新与整合,打造头部企业。


今年,华映资本的目标是“向更远处探索,向更深处攻坚”。如今资本市场终于迎来了政策的暖风,随着投资升温、投资信心修复、投资节奏加快,今年必定是一个作为之年。


穿透表象,寻找AI投资的底层逻辑


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认为,做事情就是在现有共识的基础上(不要违背趋势)发现非共识(创新机会),并努力把非共识变成有意义的共识,这就是价值产生的过程。其本质和根因源自非共识。

 

- 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 -


共识与非共识的辩证关系,同样可以在当前AI技术爆发式发展、AI投资热度不减的背景下找到印证。华映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岩分享了过去一年AI领域发生的大事件:AI新模型以及模型优化技术在大量推出,AI应用开始爆发,硬件性能不断提升,模型Token成本显著下降。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AI市场刚刚进入爆发期,与美国在大模型使用量上依然存在差距,未来会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为此,未来华映资本将重点关注AI核心层、AI+应用、AI+物理世界这三大方向。在李岩看来,码农是这个世界的核心发动机,未来AI将驱动整个世界的蓬勃创新。

 

- 华映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岩 -


如此看来,AI的发展正让曾经的科幻场景加速成为现实,如今AI与人将演化成怎样的共生关系成为所有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拥有多重身份的郝景芳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她既是一位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也是童行书院创始人,同时还拥有清华经济学博士学位。


她在主题演讲《科技加速实现科幻,人类自留地何在?》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从科幻的角度看,AI时代刚刚到来,远没有到顶峰。未来不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因此人越专业,AI做得越专业。郝景芳也分享了自己深度使用AI工具的体会,“所有工作,都可以看成是工作流完整的项目,因此随着AI应用的普及,人在‘螺丝钉’类工作上的岗位会减少,领导力岗位会增加。”未来人和AI的共生关系是:AI做螺丝钉,人做项目总监。


具身智能投资热潮中的冷思考


过去一年,具身智能在投资热潮中站上风口,也置身漩涡。有人称它是“人类制造工具以来最刺激的工业革命”,也有人质疑其商业化路径如同“想象中的客户”。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观点的交锋,更是硬科技投资逻辑的深层重构:短周期回报与长周期创新的碰撞中,资本究竟该激进押注还是理性撤退?


首先对于当前的市场是否对具身智能投资过热的问题,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明确表示:远没有发展到泡沫阶段。“具身智能行业的发展规模理应比智能汽车、大语言模型要更大。但从融资规模来看,具身智能领域和它们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陈建宇进一步解释,具身智能领域发展周期长,目前还没有企业摸索出规模化商业应用的闭环。可一旦有玩家实现,行业必将迎来第二波资本爆发。


聚焦于“通用具身大模型”研发的自变量机器人(16.770, 0.02, 0.12%)创始人&CEO王潜对陈建宇的观点表示认同:具身智能是非常少见的中国可以和美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大赛道,并且中国具备供应链、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此行业依然需要耐心资本的大力支持,给予企业技术迭代与场景打磨等足够的发展空间。


对于投资人普遍关心的具身智能当前的商业化问题,地瓜机器人CEO王丛坦言,具身智能目前还局限在教具、展具、科研工具、数采工具等场景阶段,未来随着科技周期的变化,可能有阶段性的行业应用落地,再逐步扩展到更大的应用范围。


那么什么样的行业会率先“为智能买单”呢?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认为,短期内最适合的是应用在B端领域一些相对垂直的场景里,比如搬运、上下料、质检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把数据跑通、模型跑通、服务体系跑通是关键。对于下游用户来说,他们对具身智能有更多样化的需求,比如更柔性、精密的动作处理,这是未来三到五年具身智能企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宏观形势下,消费企业如何韧性增长


今年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处于动荡之中,自4月2日以来,中 美间的关税博弈处于戏剧性变化中,从暂时性的结果来看,显然旧的全球化已临近终章,新的全球化又会走向何方?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从更宏观的视野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表示,当前的形势越是复杂,越需要抓住经济的大逻辑。当前中国需要扩大内需稳增长,投资仍然是关键抓手。同时徐高提醒大家,今年下半年国内稳内需的宏观政策,以及年底十五五规划的出台,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机会。这场中 美博弈已经深刻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因此中国不能输,中国市场更不能怂。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带来的强劲动能不容忽视,但在消费投资遇冷的时期,新消费品牌还有机会实现逆势突围吗?


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王维玮为现场观众分享了《消费投资的复盘与趋势》。他透露在消费领域,华映资本将重点关注效率驱动的规模化大赛道、情绪价值驱动的品类、细分赛道的未来趋势及领先公司&头部项目Pre-IPO机会及行业并购。尤其是并购领域,随着中小企业规模化、家族企业职业化、跨国公司本土化、多元集团专业化、出海国际化,未来五年存在很大的行业整合并购机会。

 

- 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王维玮 -


在今年的消费市场,随着labubu的爆火,“情绪价值”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关注的重点。


克莱梦集团董事长谢鹰在做的培育钻石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和品类,再加上这是一个非必要、不刚需的行业,所以在这个市场环境里,核心要素是满足用户的情绪价值。“和天然钻石可能一辈子买一次相比,我们需要用一个合理的价格提高用户对培育钻石的购买频次,这是真正可以带来品类变化的机会。”


BFB集团董事长、多燕瘦创始人吴暁满则在另一种情绪价值领域已经深耕多年——减重。 他表示,“瘦下来”是消费者的*需求。多燕瘦自去年开始,从一个体重管理品牌延伸到体重管理的平台。我们围绕着男性和女性的保健需求,给他们提供深层次的远程医疗服务。更加值得期待的是,今年多燕瘦启动了在香港的借壳上市,有望成为中国远程医疗的第一股。


从多燕瘦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的业务模式一直在跟随消费者的观念变化而不断升级。这和白小T创始人张勇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所理解的顺势而为从外部来说,是能不能把握某一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从内部来讲,是人,是团队,是组织能否跟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而进化。所以本质来讲,能否把握“变与不变”是创始人极度重要的个人能力。


黄天鹅品牌创始人、凤集食品集团董事长冯斌也就这个看法做了继续补充,创业者必然面对短期的利益诱惑,对于创始人来说,就要坚定长期确定性,并抵抗短期利益的扰动,在确定性的事情上堵住后路,做难但是真正长期有壁垒的事情,这是企业能够跨越周期的关键部分。


中国AI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当AI的浪潮席卷全球——有人追逐风口,有人筑造高墙,而有人则选择在风暴眼中重构产业坐标系,新紫光集团董事、联席总裁陈杰在《中国AI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中坦言,当前AI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商业模式难跑通、能源供应不足、数据污染和AI幻觉等多重挑战。


应对思路唯有“守正创新”。守正是指,密切跟踪AI领域国际前沿技术发展趋势,集中力量对已经被证明有效的技术卡点进行正面突破;创新是指,重视开拓AI新技术路线,开展架构创新、系统创新、端侧创新和应用创新。


低空经济的技术破局与生态重构


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低空经济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华映资本有幸邀请到原中国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局长、原上海市政协常委蒋怀宇对eVTOL行业做了系统阐述。他表示,目前中国的电动飞机已经发展到了世界第一梯队,其中新能源汽车带动了三电技术(电机、电控、电池)的蓬勃发展,为eVTOL飞行器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蒋怀宇认为,在未来,有这样特质的eVTOL主机厂比较有机会跑出来:一是懂适航的团队;二是产品的经济性较好的;三是安全性目标高,且城市以及郊区都能飞的。


在eVTOL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如何做到技术破局、基建重构和生态协同?在主题为《从技术破局到生态重构,eVTOL如何定义城市空中交通新范式》的圆桌讨论中,时的科技创始合伙人兼CMO蒋俊、通航控股集团投资部部长凌纬、沃兰特航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黄小飞、圣翔航空董事长章成荣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们认为,中国正在迎来本土航空领域的第三次革命。eVTOL领域未来完全有可能诞生“空中比亚迪(334.500, 3.84, 1.16%)”、“空中蔚小理”这样的企业。


蒋俊提到,中国eVTOL企业的安全标准不输于美国,安全性可以做到民航级别;同时中国企业的研发成本只有海外的十分之一,同样的产品成本更具有优势。总之,在科技方向上,中国企业只要肯做,产品的性价比要远胜美国。


凌纬详细介绍了安徽省对于低空经济发展的推进情况:在地面基础设施方面,安徽在2030年规划将有40个通航机场,还要建成500个更适合eVTOL飞行的临时起降点。省内,合肥和芜湖的低空经济发展较快,其中合肥主要依托机场打造低空经济的示范区域,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运作。而芜湖则以制造业为牵引,可以做到“不出芜湖就能生产一架小飞机”。


黄小飞认为,eVTOL的商业化是从“产品”到“商品”的艰难一跃,是研发和适航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第一公里。但随着大量国央企和民营头部公司的入局,国内供应链的成熟和统一的大市场,让中国eVTOL的商业化探索比肩美国、领先欧洲。


章成荣介绍到,eVTOL的基建既有公共属性,也有商业属性。作为一家低空新基建的服务商,圣翔航空在eVTOL后市场开发的四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性布局,来平衡和主机厂的共生生态:分别是低空+医院、低空+文旅、低空+出行和低空+物流,从基建上形成闭环。


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的突围之路


当前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0%,核心零部件的突围正进入深水区,罗姆半导体中国车载总经理王华、比博斯特创始人&总裁刘晓辉、百识电子创始人兼CEO宣融、致瞻科技创始人史经奎几位细分领域的代表性玩家针对行业内的几大热门问题进行了深度的观点碰撞。


王华认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下半场已经转移到了中国。到2028年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将没有“菜鸟时期”。想要活下去,唯有把握住“产品、市场、现金流”三个关键,不下牌桌。


对于如何应对华为、大疆等巨头的跨界竞争,刘晓辉认为想要活下来,只有把产品做到100分的*才能建立竞争壁垒,同时千方百计提升产值效率和议价能力。更重要的是,不能把自己的定位局限为一家“中国的企业”,放眼全球市场才更能发挥中国企业的优势。


致瞻科技创始人史经奎持有类似观点:初创企业总体的弱不代表局部的弱,巨头总体的强不代表所有部分都强。初创公司很重要的打法是集中优势力量,形成“局部强点”,而不是跟巨头全面PK。


“而且巨头不会做和初创公司一模一样的事情,我们的生存之道就是在他们还没关注到的领域,快速圈占市场,建立技术壁垒。”


宣融则认为要辩证看待巨头的冲击,“当巨头进入一个领域时,代表这个应用已经是成熟可实施的状态了,这说明你在做的方向是没问题的。”对创业公司来说,需要考虑的就是巨头入场前,你在细分赛道内的排名,你主营业务产生的价值。因为有价值就有可以和巨头合作的筹码。


量子计算、芯片、核聚能的竞速与协同


除了具身智能、低空经济这些大热赛道,华映资本在量子计算、芯片和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也一直在进行布局。四家最具代表性企业在现场分享了所在企业的最新规划和行业洞察。


瀚海聚能董事长、创始人项江表示,可控核聚变的行业特点是:技术门槛高、资金门槛高、人才集聚在体制内。考虑到中 美融资环境的差异,瀚海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上既要看到“低成本商业发电”的终局,也强调“沿途下蛋”,积极布局中短期的商业应用。


本源量子总经理张辉介绍到,2024年公司第三代量子计算机悟空,为全球143个国家提供了量子算力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量子计算的声音。


未来5-10年,他希望中国的量子计算建立起自己的生态。“我们已在量子计算的硬件和软件上全栈部署,全力做自主可控,为的就是不再像电子计算机一样处处受制于人。”


瀚博半导体联合创始人兼CTO张磊透露了公司未来五年的规划思路:第一,继续加大云端渲染 (云手机、云游戏、云桌面、云渲染) 快速商业化落地 ;第二,大模型收敛了,着重Deepseek和阿里Qwen 类的推理适配和优化;第三,在边缘端,比如智慧工厂、智慧仓库等有算力需求的场景重点发力。


壁仞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杉则强调,人工智能对于算力的强劲需求带来巨大市场机会,他认为,面向数据中心的通用大算力芯片未来发展有几个趋势:


第一,AI推理需求的巨大潜力是共识,但AI训练和AI推理的边界模糊了,企业需要解决从单个GPU扩展到成千上万个GPU并高效率运转起来的问题;第二,芯片软件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软件做不好,不管是单芯片还是集群的硬件能力都发挥不出来;第三,在当今的竞争大背景下,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必须努力做好供应链的优化。


颠覆性材料,2025新能源投资*解?


当算力与能源的边界被不断推升,所有技术宏图的落地根基,正回归到材料分子的战场上,长期以来中国材料企业的分布特征是头部稀缺,尾部分散,如何长出更多中国本土的伟大材料企业是行业面临的课题。


星翰科技创始人兼总经理刘成、纳力新材料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李学法、太洋科技董事长蒋世城、国瑞新材总经理国策针对“中国是否具备成长出新材料巨头企业土壤”的问题做了深入讨论。


刘成认为,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科研人员,但在新材料领域和国外巨头差距很大,原因是,基础材料的研发分小试、中试、放大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实验室研发、工厂技术转化、规模化生产这三个过程,需要一线研发人员从头跟到尾。但中国太多的研发人员停在了实验室里面。所以星翰要做的是一个工程师团队而不是科学家团队,要走从实验室到车间生产,从试验成果到真正产品的路径。“什么时候中国有更多的博士把实验室的白大褂换成车间的安全帽,就有了诞生巨头的机会。”


李学法表示,虽然目前国内千亿级的新材料企业不多,但中国企业有政策的支持,有好的营商环境,有科研实力和工程师红利。国内完全具备诞生千亿、万亿材料巨头的产业土壤。


蒋世城从公司团队层面谈到,颠覆性并不是指某个技术或某个业务,真正具备颠覆性的其实是人,是一家企业的管理团队。因为任何稀缺的资源或者颠覆性的技术都有其时代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永远会有新技术出现。所以想要基业长青,不被别人颠覆,考验的是团队韧性、凝聚力和持续创新的能力,技术路径上不断“自我颠覆”,确保不断推出不被轻易颠覆的产品。


国策讲到,和国外相比,中国的新材料企业发展较晚。像国际巨头美国的陶氏、德国的汉高都是1900前成立,他们最早也是单一品类的公司,但经过百年发展,依托多元化业务布局和成功的并购策略,逐步成为全球材料巨头。这给了中国企业一个可参考的发展蓝本。当下,中国的新材料行业已经孕育出并购的机会。


结语


每一个创新各不相同,却都值得最丰沛的修辞;每一次纵深步伐不一,却终探得未照亮的秘境。


山高路长,出发就好。所有的抵达,都源自出发;再远的山海,都抵不过步伐。


风物长宜放眼量。2025,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更有肆意涌动的生命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