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血液移植后,他们如何再次夺回“生”的主导权

人民健康  2024-05-27 11:03:17

卡耐基曾说过: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对于不惑之年的陈嫣(化名)和而立之年的方青(化名)来说,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这一连串的挑战便是他们人生路上无法预见的不幸,但对生的渴望,让他们不断在对抗白血病的路上种下自己的生命之花。

 

自2021年被确诊为白血病,短短3年的时间,陈嫣已历经2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在移植后出现了口腔、眼睛的排异,以及肺部的严重排异。“虽然现在我需要24小时吸氧,生活也不能自理,但总觉得有希望,希望能好起来。”

 

而今年31岁的方青在治疗后已实现临床治愈,摆脱了疾病标签,生活也步入了正轨。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很多时候我甚至都忘记自己曾是一个病人,现在我就想做个普通人,去感受这来之不易的美好。”

 

辗转的治疗,不变的信念

 

距离第一次造血干细胞移植虽已过去两年多的时间,但陈嫣仍历历在目,尤其是长时间没有合适的供者来源更是不断熄灭着她的希望之光。“那个时候我问我的主治医生,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供者怎么办?他也表示很为难,告诉我说可能要一直化疗下去,我的心一下子就揪了起来。”

 

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陈嫣以为希望渺茫的时候,中华骨髓库这边传来了好消息,并且非常顺利地完成了配型,就这样,陈嫣在上海完成了第一次造血干细胞移植。但由于移植手术后刚好遇上不可抗因素,陈嫣就这样在移植仓待了50多天。“虽然当时的条件确实比较艰苦,但我就觉得移植后就要迎接重生了,内心非常地期待。”

 

正当陈嫣沉浸在阶段性胜利的喜悦中时,移植76天后,她复发了,只能再次接受治疗,但这次医院也束手无策,多处咨询后,她和丈夫一起从上海来到了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寻求治疗。“复发的时候很痛苦,那么快就复发了,好像一切都前功尽弃了。”

 

和陈嫣不同的是,方青的首诊之路更为坎坷。作为一名大学生,原本以为毕业后可以回到家乡大展宏图,但毕业后的第一年,他便出现了脖子和腋窝淋巴瘤肿大的症状,甚至都无法正常抬手,用筷子吃饭都成了难题。更致命的是,由于被本地医院误诊为淋巴瘤,进一步延误了他的病情。

 

“当时本地医院也没办法了,经过一年多的病痛折磨,我也有点对病魔妥协了,觉得自己的生命已经快到了弥留之际。但我就是不甘心啊,于是在一次和病友的沟通中,我接触到了一位和我病情非常相似的患者家属,后来辗转来到了燕达陆道培医院做了后续治疗。”据方青介绍,这次幸运的转机和来自父亲的供体,让他更加强烈地燃起了活下去的信念,自己也在父母的照顾下,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生命。

 

作为陈嫣和方青的主治医生,燕达陆道培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三病区主任张建平表示:“目前,我国每年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状态,每年需要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可能会超过4万例,但实际只有1/3或者1/4的患者得到良好诊疗的机会,例如方青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由于未能及时确诊而延误了病情。但随着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不断突破和创新,我们国家在世界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已实现从“陪跑”到“领跑”的转折,2023年我国全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量突破14900例。同时,我国在血液移植领域重点正从移植成功到全程管理,不断提升患者预后水平,改善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作为一名造血干细胞移植科的大夫,我觉得这些进步都在提醒我们,不仅患者需要坚定活下去的信念,我们医生也要具备帮助患者实现活下去的能力。”

 

移植后的排异,再次将他们推向“炼狱”

 

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全程管理的重要一环,只是患者实现治愈的第一步,血液移植的全程管理仍有很多急迫的医疗需求,尤其是移植后并发症的管理。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血液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70%,会致使多个组织发生炎症和纤维化,且超5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是中至重度,生活状态苦不堪言。

 

张建平教授介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纤维化部位是皮肤、关节、肝、肺和眼睛等。同时,纤维化对于患者心理的打击也非常大,比如广泛的皮肤排异产生硬皮、疼痒难忍和斑块状让他们有不同程度的病耻感,肺排的患者由于肺功能的影响,简单的生活行动都无法正常进行,如心悸、喘不上气等,严重的会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我们一定要尽早关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并给予积极的治疗。”

 

方青在血液移植后出现过两次肺部排异,好在平常他对自己的疾病进展和用药管理非常了解,且第一次症状较为轻微,因此,在医生的及时干预下,很快便得到了缓解。但第二次的肺排险些要了他的命,由于老家在湖南,需要第一时间买好机票前往陆道培医院,但由于肺部排异导致的呼吸困难,出于对他的生命安全考虑,机场建议他坐高铁前往,最终方青靠着有限的氧气包,在氧气耗尽前的最后一刻,坐着高铁来到了河北。

 

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方青仍唏嘘道:“其实我非常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可以有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这样对于乡镇的患者来说,在救命路上花费的时间会更少,对我们的生命也是一个极大的保障,之前我便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位朋友和一位病友离世。所以我从移植之后,就特别不愿意面对病房,但我明白,在出现症状时,也只有在病房里接受规范的治疗才能救命。”至此之后,方青便再也没有发生过排异,他也成为了成功“脱白”的幸运者。

图为方青(化名)

 

而陈嫣血液移植后也被肺排缠身。现在的她只能长时间躺在床上,稍微动一动就会喘,只能靠氧气机保证呼吸的顺畅,而且氧气的流量越吸越高,已严重影响到她的日常生活。“我的肺排其实一直在进展,并且是快速地进展,虽然张主任一直在帮助我尽可能地控制,但我真的还是迫切需要更多创新的治疗手段,减轻肺排带给我的痛苦。”

图为陈嫣(化名)丈夫在同张建平教授沟通她的病情

 

张建平教授表示:“传统的抗排异药物主要是针对皮肤,但是针对纤维化,特别是肺纤维化,临床上的有效率甚至不到10%。随着医疗的进步,尤其是ROCK2免疫调节剂等创新治疗手段的面世,给医患都带来了新的武器,部分患者甚至可以通过治疗,把原有纤维化的地方实现逆转,也就是说肺功能开始慢慢恢复。这对于陈嫣这类患者是非常大的利好消息。这类创新药之所以能快速进入中国,是国家给予我们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关注,帮助患者真正实现创新治疗的可及性,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性命之需。”

 

无常的人生,左右不了了不起的我们

 

如今,已安全走过“五年大关”的方青不仅摆脱了疾病桎梏,并且积极参与各种病友活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和经历,给予其他病友“脱白”信心。“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很多,疾病上的、心理上的、经济上的,尤其是我的父母和张主任,真的给了我第二次重生的机会。”

 

在上海新道培血液病医院举办的首届培爱血液病病友会上,百余位患者、家属、血液肿瘤领域临床专家及关注血液病群体的爱心人士、企业等参与其中,进行交流、座谈。张建平主任也见到了“重生”后的方青,方青浑身上下散发着的阳光、自信让张主任也颇为感慨,难以想象这是6年前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患者。而今,这些极度想要活下来、与命运抗争的病友们,在病友会上相互打气和鼓舞,仿佛在此刻,他们更像是在生死一线搏斗的战友,因爱而生,为爱而行。

图为方青(化名)和张建平教授的合影

 

陈嫣目前虽然还尚未摆脱疾病困扰,但她表示,在丈夫和父母的照顾和鼓励下,以及两个女儿时不时的加油打气下,她非常有信心“闯关成功”。“我们每个患者都是英雄,就算被恶疾缠身,依旧左右不了我们要活下去的决心。同时,医生和护士的笑容真的可以给我们很大希望,由衷地感谢张主任无微不至的治疗,正是因为他对每一个患者的挂念,才让我更加坚信,坚持治疗终会迎接曙光。”

 

我们常说,人生无常,但对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来说,或许他们对这些无常早已习以为常,在这场“生”的主导权争夺赛中,那些曾经破碎的希望此刻正在被了不起的“他们”慢慢拼凑。

 

来源:人民健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