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发病率是新冠肺炎的40倍,癌症患者的出路在哪?

刘焕  2020-10-21 21:27:48

提高创新药物可及性,精准治疗才能使更多患者获益

  人有太多无奈,疾病是其中一种。

 

  正在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已经造成4000多万人确诊,超110万人死亡1。相比之下,由于及时强有力的抗疫措施,中国的疫情得到了很好控制,确诊和死亡病例在目前全球的患者中占比较低(截至10月19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我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5704例,死亡病例4634例2)。但国人面对的疾病远不止如此,且比新冠肺炎可怕很多。

 

  比如癌症。中国每年超390万新增病例,230多万患者因病去世3,累计发病率约为中国新冠肺炎患者的45倍,死亡数约是新冠肺炎的468倍。其中肺癌患者生存困境尤甚,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0.03%及26.99%4,居恶性肿瘤之首。

 

  而于9月11日举办的2020中国肺癌防治高峰论坛上,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也表示,后疫情时代,传染病防控和慢病防控不能截然分开,一定要在疫情期间加强对慢性病患者包括对癌症患者的关注和持续照顾。

 

  面对不断变化的生存困境,癌症患者的出路在哪?

 

 

  疫情之下癌症患者变少了?

 

  早在疫情暴发初期,与不断攀升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相比,癌症病例变少了。

 

  实际并不是真的减少,而是病人无法做检查,查出来的癌症病例自然减少。有人认为,医院在疫情期间推迟非必要的门诊、手术、检查等正常就医需求,是基本合理的,但也必须重视这些决定对癌症患者带来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新冠肺炎患者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可能实现自愈,而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即使医院介入治疗也不一定会治好,所以也有人认为癌症在某种程度上比病毒更可怕。

 

  以连续十年居恶性肿瘤之首的肺癌为例,同样是聚焦肺部的呼吸系统病症。研究显示,放射性物质、烟草以及遗传因素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并且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国肺癌患者仍以2%-3%的年增长率在增加5。

 

  遗憾的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并不乐观。虽然早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最高可达90%以上6,但大部分患者首次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肺癌整体5年生存率仅不到20%7,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国患者早期治愈的机会和五年生存期指标。

 

 

  因而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治疗手段进展积极。

 

  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主席吴一龙表示:“近20年来,从早期的手术治疗和放射性治疗到如今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肺癌的诊疗技术经历了多轮变革。尤其是靶向药物的出现,使得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

 

  寻找抗癌治疗的“最合适”方案

 

  靶向治疗,被称为近年来内科治疗手段的里程碑,让癌症进入精准治疗时代。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DNA测序技术的进步,我们对癌细胞基因组的认识不断全面、细化和深入,我们发现癌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基因突变。目前还很难把突变基因恢复正常,但可以通过让药物像子弹一样瞄准作用靶点,使癌细胞的信号传导中断,从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这种治疗被形象地称为靶向治疗。

 

  对应肺癌领域,也就是针对精确靶点,采用对应药物。以肺癌患者常见的EGFR靶点为例,在中国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在40%-50%8,“靶向药的有效率可达50%以上,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数至少8个月,超过传统化疗”。吴一龙介绍,越来越多经验可见,凡是有靶点的、有药可用的,患者生存时间至少延长三倍以上。这也可以从一组数据中窥见。

 

  自2005年第一款肺癌靶向药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正式进入靶向治疗时代。截止到2015年,吴一龙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10年峰会上曾透露,十年来,中国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从此前的14.1个月延长至33.5个月,增加2.4倍;5年生存率从8%增长到18%9。更大的进步则在于,靶向药物的副作用远远小于化疗,提升患者生存期限的同时,生活质量也得以改善。

 

  此外,吴一龙在2020中国肺癌防治高峰论坛上还提到,肺癌靶向治疗研究从常见靶点已经扩展覆盖至罕见靶点。不止是针对EGFR、ALK等靶点的创新药物不断出现,从第一代发展到了第三代,很多研究也在探索少数群体罕见突变型肺癌的靶向治疗方案,如MET、RET、HER2等罕见靶点突变,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治疗希望。

 

  面对靶向药物不断“进阶”,仅EGFR靶向药在中国上市的已获批有8款药物,分别是一代的进口原研及国产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与埃克替尼,二代的阿法替尼和达可替尼,三代的奥希替尼和阿美替尼,形成“三代同堂”、“八药同市”局面,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做选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燕教授表示,“生存获益往往是患者的第一诉求,疗效、安全性、价格等都会影响患者决策,患者应该在医生的专业建议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衡量,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吴一龙表示,应以效果优先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量身选择。从总体说,要以合适的代价、合适的价格、合适的方案让病人获益最大化。”

 

  “创新药物给病人带来的好处是超过以往药物的,但如果无法使用,那我们就又回到了20年前。只有提高创新药物可及性,精准治疗才能真正使患者获益更多。”吴一龙强调。

 

  药物可及性难题待解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采取综合医疗保障措施,完善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切实提高抗癌药物可及性,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随着创新靶向药越来越多,如何使创新药物真正惠及癌症患者,是政府和社会一直以来的关注焦点。

 

  如今已有了明显改善。自2016年起,我国相继进行了省医保目录、国家医保目录以及基药目录更新,越来越多的优质抗癌药物得以被纳入医保,药物审批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如2018年17种临床必需的抗癌药正式纳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支付标准平均降幅达56.7%;2019年医保部门通过谈判准入的方式,又有22种抗癌药被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平均降价65%10,甚至低于周边国家或地区市场价。

 

  除此之外,进口抗癌药零关税、带量采购让药品大幅降价等,一系列举措极大减轻了肿瘤患者的用药负担,也让很多买不起药的癌症患者看到了长期生存的希望。

 

 

  “近年来,肿瘤新药可及性通过谈判准入等方式使得患者负担显著下降。”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在论坛上表示,进一步改善新药可及性,关键还在于“开源节流”,一方面完善医保筹资增长机制,另一方面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减少不合理资源消耗。此外,也可以积极探索财务分担协议、按疗效付费等新药创新支付方式。

 

  吴一龙则认为,保障创新药物可及性,对医生来说同样意义重大,可以让医生在关注药物有效性的同时,兼顾安全性和副作用,进行规范化治疗,将患者的生存质量纳入用药选择时的考虑范围,从而让患者受到更好的治疗。

 

  因为真正成功的癌症药物是有效的、安全的、具有可及性的,并被合理使用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抗癌药物的价值,有效提升我国总体癌症的五年生存率,从而加速推动“健康中国”的早日到来。同时,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创新药实现可及性使用,彻底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和长存质量。

 

  参考资料:

 

  1.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信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

  2.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010/dba899e281144937a034895f4687320e.shtml 信息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3.https://www.sohu.com/a/296354370_707276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2019年全国癌症报告

  4.https://www.feiaibang.cn/knowledge/NewsDetail/1749 2020中国肺癌防治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多方助力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

  5.https://www.hanghangcha.com/cms/detail/9715.html 肺癌治疗路径示意图

  6.https://www.sohu.com/a/278765782_436021 宣武医院支修益:早期肺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7.https://xueqiu.com/7697110006/118803549 肺癌:从小分子靶向药到免疫治疗

  8.https://www.sohu.com/a/205021853_139908 中国肺癌患者生存调查:更多人青睐的抗癌方案

  9.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3645676_K4.html 我国肺癌患者生存期延长(医疗前沿)

  10.https://m.sohu.com/a/357812694_120072849 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出炉:22个抗癌药,平均降幅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