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OPPO、华为先发制人 中国手机厂商决胜5G时代

  2019-04-16 13:36:47

  4月8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消费电子处发布的信息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2018年,中国生产手机18亿部,占到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均稳居全球首位。

 

  依靠OPPO、华为等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出色表现,中国手机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在全球市场成为行业创新和品质的代表。如何在5G时代更进一步,从OPPO和华为近期的动作可以窥探一二。

 

  4月10日和11日,OPPO和华为相继发布了春季新品OPPO Reno系列和华为P30系列。同期,OPPO在苏黎世宣布,与瑞士电信在瑞士市场合作推出OPPO Reno 5G版,这也是OPPO首款商用5G手机,其于中国市场的5G用户体验招募也将在今年二季度开始。

  

  技术突进

  2018年,市场增量瓶颈使得手机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行业持续洗牌,头部格局日益稳固,市场弹性不断弱化。

 

  创新自然是激烈竞争的手机行业生存的基本法则。中国手机厂商近期在硬件和功能上的创新有目共睹。OPPO Reno和华为P30两个系列也是今年上半年唯二具备高倍变焦能力的产品,在影像上具备绝对的领导力。此外,OPPO Reno在Find X开创性的升降结构之后,再度给出了全新的侧旋升降结构,在手机设计上带来惊喜。华为也在MWC期间展示了折叠屏手机,吸引了大量外媒的关注。

 

  2019年被普遍认为是5G元年,5G的高带宽、低时延和大连接,将带来应用场景的丰富和终端形态的扩展,为行业带来变量。

 

  1987年成立的华为以交换机代理生意起步,逐步通过自主创新成为通信设备商领域绝对的领导者并将业务延伸到终端。其业务从网络到终端的覆盖,让其在5G终端的研发上具备天然优势。5G时代华为也参与了大量标准的制定,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为其终端业务在5G时代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余承东接受媒体采访

  

  沉浸机海十年,想要持续领先,OPPO也明白,5G是必须要抓住的大势。在率先实现了全球首次5G信令与数据链路打通、首个5G手机微信视频通话等一系列领先动作之后,OPPO此番除了在欧洲正式推出5G商用手机,4月10日也在世博中心与联通协同搭建了5G现网,实现OPPO Reno 5G版的超高速连接,现场用户可以亲自上手体验,赢得好评。据了解,OPPO Reno 5G版手机将于5月在瑞士境内的瑞士电信商店上市,并在未来几个月内陆续进入全球其他市场。

   

OPPO Reno 5G版实现高速连接

  

  执行业之牛耳离不开扎实的技术研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华为、中兴、京东方、OPPO、腾讯在2018年国际专利申请排名中位居中国企业前五。

  

  品牌补课

 

  全球市场的竞争,全方位考虑企业综合实力。除了产品、渠道覆盖能力、产品操盘策略,品牌是绕不过的一环。当前,中国手机厂商在技术积累、供应链把控、生产制造上都具有绝对的实力,但在品牌上与苹果、三星分庭抗礼还稍有差距。

 

  根据IDC数据,2018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前五依次为三星、苹果、华为、小米和OPPO。事实上,凭借在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中国手机企业在品牌上也正在飞速进步。全球公认的权威品牌排行榜“BrandZ中国出海品牌50强”近期公布的2018年年度榜单显示,华为排名第1,影响力同比增长22%,OPPO排名第19位,影响力同比增长33%。

 

  “中国品牌的思路不应局限于产品发布,应该更多的考虑全面打造品牌形象。塑造一个在消费者心中有人情味和辨识度的品牌认知,是决定中国品牌能否在海外市场取得持久成功的关键因素。”报告发布方点评称。

 

  华为P30系列在4月10日国内发布前,先于3月在品牌高低欧洲举办了海外发布会,这也是其旗舰机型近几年的一贯策略,足见其拉升品牌势能的良苦用心,全面接轨国际,以获得全球媒体、用户更高的关注。

 

  而在4月10日,在发布全新Reno系列同时,OPPO也发布了全新的logo和品牌视觉系统,表明接下来全新视觉将在全球范围内包括硬件产品、软件、门店等品牌全接触点落地,以在全球建立统一的品牌认知和体验。

 

  OPPO副总裁、中国大陆事业部总裁沈义人在发布会表示,“站在OPPO手机第二个十年的起点,以全新Reno为起点,从软件体验到硬件创新,从互联网产品到终端服务,OPPO将为全球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据了解,OPPO Reno系列也将是一条面向全球的生产线,将陆续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上市。产品定义会更全球化,将通过极致影像和创新设计,满足当下年轻人自我表达和创造的需求。

 

  无疑,品牌的全球认同将为中国品牌带来更大的市场机遇,这也是中国手机厂商决胜5G时代的关键因素。

 

  来源:中国日报网

责任编辑:郭银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