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省下了油费,却不省保费。
“同样是不出险的情况,燃油车保费一年比一年低,新能源车保费却越来越贵。”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车主们对于保费的“烦恼”越来越多。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车均保费为4395元,比燃油车高63%。
去年,小米汽车售价21.59万元至29.99万元的SU7首年保费高达6000元至8000元就引起了热议。其他各不同价位的电动车车主在投保时同样怨声载道:4万多元的电动车首保价格5120元,13万元电动车保费6500元等等。更极端的例子在于售价三万元以下的电动车,各类补贴折扣后落地价格仅为1万元左右,保费也达到了3700元,超过车价三分之一,续保可能还要涨价。
然而,一边是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险的“怨声载道”,另一边,在保险行业内,新能源车险目前并不是什么赚钱的项目。2024年,中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但承保亏损57亿元,且连续多年亏损。
承保亏损使得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业务方面异常谨慎,而行业整体亏损更让新能源车主担心,保费会因此继续提高。为此,越来越多电动车主感慨,“省下来的油费全给了保险公司”。
这一情况在今年似乎有所好转,新能源车的保费问题也逐渐迎来解决的曙光,甚至有行业专家预判,新能源车保费下降会成为趋势。
新能源车险价格为何居高不下?
新能源车险“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怪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相较于燃油车,新能源车型由于雷达传感器配置丰富,再加上灯源、电子配件、智能设备等配置,使得维修成本大幅增加,配件价格相对于传统燃油车也明显高出一筹。
而随着近年来新能源车的不断发展,高度集成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共识,这一行业整体性进步在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和驾乘体验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维修成本。
比如车上越来越多的摄像头和雷达传感器,不仅在日常驾驶中提供了更加清晰无死角的360度全车影像及智能辅助体验,同时还带来了即使轻微的剐蹭、追尾都可能损坏摄像头和雷达的风险;比如车灯,不同于传统燃油车转向灯、大灯、雾灯均为分离式设计,新能源汽车多采用集成式大灯,只能整体维修更换。
“撞哪里都不便宜”已经成为许多新能源车主的口头禅,既是自豪也是自嘲。且高度集成化让许多维修不止于损坏配件本身,同时可能与许多功能联动,因此,“只换不修”也成为部分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潜规则”。
因此,尽管新能源车主已经付出了高于同级别燃油车的保费,保险公司过去几年间在这一项业务上仍是亏损。行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赔付率约为燃油车的1.4倍。同时,功能更多的新能源车,故障率也同比增加,出险率更高。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出险率为30%,燃油车为19%。
此外,很多车主发现,年行驶里程相对较高的新能源车型,保费容易上涨甚至出现拒保的情况。
对此,有险企相关人士称,兼职网约车混在家用车池子里,险企很难区分,而网约车车主很少按照营运车辆投保,导致出险率提高且保险公司赔付率上升。高赔付率必然传导至前端消费者,让车险价格难以降下来。
因此,出险率高、维修成本高等因素导致新能源车被划为“高风险”之列。据保险公司相关人士透露:“我们公司对新能源车能不能续保的要求的确更严格,3年内出险3次就会拒保。燃油车一年内5次出险也会被拒保。”
另有分析指出,新能源车技术迭代速度太快,新能源车平均每1.5年更新一代,而传统保险定价模型依赖过去5年的历史数据,导致模型难以匹配现实风险,险企的定价模型跟不上需求发展,险企也缺乏足够数据支撑动态调整。
多重因素影响下,保费涨价、续保难等问题与去年同期相比虽有所缓解,但与同价位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保费仍处于偏高状态。
险企迎来盈利拐点
不过,相较于新能源车主们的“挣扎”,险企或将先一步走出困境,从而推动行业进步,解决保费高企这一前端问题。
从多家头部险企上半年财报来看,已有多家险企实现了承保盈利,行业整体盈利的曙光初现。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车险业务合计实现保费收入3062.82亿元,占行业车险业务收入的68%。三家险企上半年分别实现车险保费收入1440.65亿元、1086.11亿元、536.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3.6%、2.8%。
平安产险在半年报中披露“新能源车险实现当期承保盈利”;太保产险也宣布“新能源车险实现承保盈利,家用车板块综合成本率低于100%”;人保财险表示在新能源车险方面已经“上岸”。
中国太保副总裁俞斌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的保费收入接近106亿元,整个新能源车已经进入了盈利空间。
随着数据积累增多,险企能更精准地进行风险定价,像基于车辆行驶数据的UBI车险逐渐落地,可实现“用得好、保费低”。同时,“保险+服务”模式兴起,险企通过与车企、维修机构合作,在降低理赔成本的同时,还能拓展增值服务盈利点。另外,再保险机制完善分担了部分风险,让险企更敢承保。这些都让新能源车险的盈利前景日渐清晰。
麦青锡分析认为,新能源车险赔付率已出现改善信号,行业综合成本率从2023年的109%降至2024年的107%,部分头部险企的新能源家用车综合成本率已低于100%,实现承保盈利。标志着行业发展迈入新阶段,背后是技术进步、数据积累以及监管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
今年年初,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地。同期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的“车险好投保”平台上线,为高赔付风险新能源汽车提供了线上化便利投保窗口。4月下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险司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主管部门也在不断规范新能源车险市场,指导、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据业内人士介绍,风险改善迹象也在显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商业车险签单保费增速超过40%,超过已结赔付额的增长速度,改变了2024年签单保费和已结赔付额增速“倒挂”情况。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应用日益深入,为新能源车险的风险管控与精准定价也提供了有力支撑。
麦青锡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车险的保费规模将达到4800亿元左右,占车险总保费比例将超过40%,成为车险增长核心驱动力。随着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显现,新能源车险行业整体进入盈利阶段,竞争势必加剧,各家险企为了争夺市场,也将不断推出价格更为合理、保障更加完善的创新新能源车险产品。
记者: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