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读

微信群生存指南

彤云  2018-09-17 16:49:39

自说自话不要紧 把自说自话当成与他人交流的谈资就是病了 得治

/

        最近微博上,一位母亲心情不太好。虽然她女儿刚收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她自己却被踢出了老同学微信群。

 

        微博上的“忠臣孝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为父母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人家女儿考上清华不是喜事吗?班长不恭喜就罢了,怎么还踢人呢?故事的全过程是这样的。

 

         有人觉得班长气度太小,有人觉得这位妈妈炫耀过渡,其实炫耀的心态人人都有,只是这位妈妈姿势不正确。

 

高阶炫耀法


        在中国,大部分人以为: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高低,与是否有“人缘”关系密切。微信作为现代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是现实社交关系的延伸。一个人的人缘好坏,在微信群中体现最直白,同样一句话,人缘好在群里能一呼百应,人缘不好其他人则不予理睬。那么差别在哪里呢?

 

        炫耀的资本是拥有“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一词源于社交网络群体,用来表示所有真实而又潜在的资源,既存在于虚拟网络,也存在于离线的现实。

 

        人们选择添加微信群的目的各不相同,主流需求分为两大类:

 

一.  认同感充电站

 

        那些善于给他人提供情感支持,满足其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需求的人在人群中通常是具有好人缘的。就拥有了社交货币一。

 

二.  资源中转站

 

那些拥有特定资源,如财富、实物、权位、重要信息等工具资源,或者声望、名誉、形象、口碑、荣誉等象征性资源的人。就拥有了社交货币二。

 

        人们发现这些拥有社交货币的人,就更愿意与之交往,或交换。他们在群里要求拉票、点赞,大家也乐于支持,因为他们的付出会有所得。

 

        但不是所有拥有社交货币的人,都能一直受大家关注,当人们发现他们不愿或不会流通货币时,他们的资源也不再具备实际价值。

 

        就如同被踢出同学群的这位妈妈,自己女儿成绩好,就是手握社交货币,但她既不分享培养方法,也不提供功课辅导的社交货币流通功能。

 

        对于他人来说,拥有“社交货币”但不实现流通功能,就是不停对着别人晃钱袋子的行为,别人既不能获得实质好处,又觉得声音很吵。

 

        吵就要被踢吗?吵不要紧,不要越位“群花”。

 

“群花”的自我修养


        几乎每个微信群都有“群花”的存在,他们不一定具备什么资源,但他们一定是这个微信群的“核心人物”。

 

        他们大多是天生的暖场王,在一群人因为不熟而尴尬、不知所措时,“群花”擅长破冰,主导群体的交流。这种能力不一定是刻意获得的,但一定是社交中的优势选项。

 

        “群花”和班花不一样,班花要有美丽的皮囊让人赏心悦目,“群花”更需要有趣的灵魂,让人心情愉悦(如果皮囊也美就更完美)。“群花”在群体中一定要拥有受欢迎的人格特质,否则成员们轻则屏蔽、重则退群。

 

        作为核心人物群花的主要指标首先就是活跃度,作为微信群里的麦霸,没点体力可不行。

 

        通常情况下,群花感召力越高,群的凝聚力也就越强,同样是在群里发消息,有的人一张嘴,就能招出一群人热烈讨论,有的人群聊终结者转世,说什么都≈句号。所以,群花可是技术工种,就如同某位相声表演艺术家说的:相声是门学问,人人都有嘴,都会说话,怎么能让你花钱来听我说话呢?

 

        因为听他说话会开心,如果群花擅长让人开心,那就是一朵合格的群花。群花首先要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交流气氛,才能让别人乐于加入。群花还要拥有主持人一般的控场能力,善于调动群聊的气氛。群花还要会抖包袱、设悬念,让群聊的节奏恰到好处。最后群花还要有创新精神,时不时创造个脑洞打开的新词,或甩出一个神兽级的表情包。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对微信群的喜爱程度也取决于群花水平。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什么样的群花都有自己的市场,只是寡众的区别。

 

        如果一朵自以为是的群花,单纯表述只与自己相关的琐事,不能使其他成员产生关联感、共鸣感、获得感,甚至令人反感,那充其量就是一个自说自话的话痨。

 

        比如同学群里的这位妈妈。

 

         自说自话不要紧,把自说自话当成与他人交流的谈资就是毛病了,得治。群主班长治理方法一个字:踢!

 

         这也是一个健康微信群的“新陈代谢”。

 

微信群的“寿命”


        其实微信群也是有生命的,很多群的活跃度会逐渐降低,部分成员选择离开,微信群进入沉寂阶段,然后被人遗忘、死亡(注:工作群不在此范畴内)。

 

        有些群在衍化过程中,群中的用户通过群与其他成员建立单独联系(互加好友),群的使命完成,并分裂。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一个结束也可能是另一个开始。

 

        一个生命力超强的微信群,多是由共通兴趣爱好组成的群体,这种群能保持活跃度的秘诀,除了共通爱好这个粘粘剂,还有群成员的“新陈代谢”,群主会不断向群内注射新鲜血液(新成员),这些新成员中会诞生新群花,并带来新观点。

 

        有新的核心人物,就难免出现新的边缘人士,甚至新的“群公敌”,但群公敌也会激起“群免疫”,是群内多数派更加紧密团结,当群公敌被铲除后,不久又会有新的群公敌出现。毕竟设立共同敌人,是促进团结的有效手段。

 

        如果一个群死气沉沉,不妨丢一个群公敌进去,保证你的微信群从此精神抖擞。

 

        物以类聚,人以微信群分。只要拥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目标,就能HAPPY到一起去。所以,被踢的妈妈不用沮丧,世界上总有其它把自说自话当作乐趣的人,您可以专门建一个自说自话群,大家交流一下什么样的自说自话更让人听不下去....。

 

        参考资料:

 

赵嘉怡. 社交时代的RSS 沉默就会被边缘化[J]. 数字商业时代, 2013(8):80-80.

余建华, 张登国. 国外"边缘人"研究略论[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8(5):54-57.

陈劲, 王毅. 国外核心能力研究述评[J]. 科研管理, 1999, 20(5):13-20.

王芳, 翟羽佳. 微信群社会结构及其演化:基于文本挖掘的案例分析[J]. 情报学报, 2016, 35(6):617-629.

卞娜. 大学生微信群的人际传播研究——以北京某高校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7(3):138-144.

闵学勤, 王友俊.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协商治理——以社区微信群为例[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7(5):103-108.

沈艳. 线上人缘:一种中国式社交图景——以H微信朋友圈为例[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3):6-11.

黄光国. 人情与面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85(3):55-62.

责任编辑:杨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