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浦东:GDP 破万亿的底气何来?

贺斌 郁玫 李姝徵  2018-03-16 22:48:02

新年伊始,上海浦东新区就定下全年 GDP 过万亿的目标,引起巨大关注。


2006 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 10296.97 亿元,成为中国内地最早突破 GDP 万亿门槛的城市。据中新经纬客户端统计,截至 2017 年底,进入中国 GDP“万 亿俱乐部”的内地城市共有 14 个,如果浦东新区的目标实现,将成为又一个进 入 GDP 万亿俱乐部的地区。


定下这样的目标,浦东新区是有底气的,因为 2017 年的增长已经超过预期。 早在 2016 年年初,浦东新区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8%左右,总 量将近 9500 亿元。最终浦东新区实现了 8.7%的增长,GDP 总量达到 9651 亿元。


对于这样的增长态势,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并不感到意外,用他的话说,整 个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好于预期”的良好态势,呈现出 很多令人欣喜的亮点。一方面,作为实体经济的工业,规模和增速回升势头明显。 另一方面,一些优势服务业领域,始终保持较快增长。


与此同时,各种新经济蓬勃兴起,新增长点加快形成。近几年,浦东新区通 过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提升投资贸易的便利化自由化水平,打造更优的营商 环境,带动了大批新产业、新项目落地,市场活力明显增强。


“浦东新区发展的重心是以‘点’为重点,突破带动‘面’,做‘面’的全 面支撑,因此,几个开发区是重点。而开发区发展到现在,也面临一个二次创业 创新的过程。”浦东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宋卫华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开发区 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基础上如何转型升级?因此,发改委的工 作重心是区域联动和产业升级,这也是近几年浦东新区发展的重点。


腾笼换鸟


在上汽通用金桥凯迪拉克工厂,车间内很少看到工人的身影,而是由 391 台联网化的机器人在生产线上井然有序地工作:机器手臂抓取板材,再由机器人 焊接,整个工作一气呵成。


这是上汽通用积极响应“中国制造 2025”战略,为引领全球汽车制造业升级 而着力打造的绿色智能样板工厂。所谓的“绿色智能”,除了自动化设备的大量 投入,还能根据生产的需求,对设备的工作节奏、物料的投递进行联网控制,使 得工厂能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精确生产管理的工业级以太网布局。


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工业级以太网的控制,上汽通用可以根据市场对凯迪拉 克车型的订单,来决定每天对车间投递多少板材来冲压钣金件,AGC 物流机器人 则根据冲压件的数量来决定运输的速率和数量到焊接生产线,而焊接机器人则根 据运送物料的多少来决定焊接的时间。


绿色智能样板工厂只是上汽通用向高端化、智能化加速发展的一个实践,据 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王永清介绍,集团正在大力发展自动驾驶,共享出行试点等 新技术,也助力浦东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氛围,推动浦东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 化领域加速转型。


王永清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上汽通用汽车将在发挥和巩固传统优势的 同时,围绕客户用车的全生命周期,不断延伸服务半径,加快建设未来智能出行 生态圈,全力赢得产业升级的先机,并引领 “网联化、电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 的行业“新四化”发展。“改革开放 40 年,浦东开发开放 28 年,最重要的是把政策优势和开放


优势转化为经济上的优势。”在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唐石青看来,早期浦东没有 太强的实体经济基础,招商引资的比较多,但从实体经济发展角度,引进的只是 一个产业环节,而非完整的产业链。而从整个实体经济来说,一定要有完整的产 业链,从而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就需要浦东新区各开发区自己来培养产业链,远比单纯引进一个企业要 困难。”在二十多年实践中,浦东新区围绕汽车产业,不断向产业链延伸。不光 有汽车组装,还还有一些汽车高端配套,向高端产业延伸,最终形成包括汽车电 子、高端汽车零配件、高端汽车服务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此外,在集成电路产 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也形成了上下游集聚的产业集群。


如今,以上海通用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与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和以定制机 器人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产业、5g 引领的 IT 产业一道,正成为上海金桥开发区 的三大产业体系。


上海金桥开发区在浦东新区的历史上,有过巨大的辉煌,作为功能性开发区, 金桥一度是招商引资的范本,上世纪 90 年代,借助新区政策的东风,一大批国 内外知名的制造企业纷纷落户金桥,经济迅猛发展,汽车产业、白色家电产业等 制造业成为金桥的经济增长点。


“金桥是典型的中国开发区发展模式。” 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 主任殷宏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在大规模招商引资后,开发区内的土地和资 源接近饱和,进入 21 世纪,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开发区,金桥无论是外部环境还 是内部政策,都不再具有优势,盲目追求速度的增长已经不太现实,向质量要效 益才是根本出路。


而对于金桥而言,转型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由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通 过园区内已有的优势制造产业实现升级。二是将原有产业和互联网跨界融合,形 成新的业态。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 合”,在殷宏看来,金桥的三大产业正是这样的跨界融合,“无人驾驶汽车也是人 工智能,而一旦拥有 5g 技术,就将在产业端有无尽的可能!”


这对于开发区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只需要引入成熟的技术就 好了,现在则需要站在产业前端考虑。”殷宏认为,寻找新动能的关键是三点, 一要有实体体系,二要有创新项目,三要有现代金融。


前两者,金桥已经具备,而现代金融已成为各开发区必争之地。仅在浦东新 区,陆家嘴、张江、外高桥都在发展金融产业,而且已有了比较成熟的定位—— 大金融在陆家嘴,结算金融在外高桥,张江是金融的科技投资和服务平台。在殷 宏看来,这其中唯一欠缺的科技金融,不是目前科技人士所做的 To C 端金融(对 个人业务),而是专业金融人士参与的 To B 端金融(对企业业务),解决非面交 易和供应链金融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相结合。


三大产业加上科技金融,将成为未来金桥发展的重点。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开发区空间有限,已经没有增量再开展新的产 业,产业布局如何推进?


这一点,金桥开发区早已有所准备,从 2010 年开始,金桥用了 5~6 年时 间腾笼换鸟,通过在资源配置和政策方面的倾斜和引导,使一部分低端劳动密集 型产业和纯粹依赖成本优势进驻的企业慢慢淘汰,为重点产业腾出空间。


这一过程异常艰难,一大批企业离开金桥,特别是曾为金桥的发展立下汗马 功劳的白色家电产业几乎全部转移出去。由此带来的痛点就是,2010~2015 年 金桥的经济甚至没有任何的增长。但企业离开的同时,也不断有企业进来,经济 也并没有出现下滑。


如今的金桥已经走出阵痛期,腾笼基本完成,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规划,一 些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也纷纷进驻,经济趋于平稳。2017 年,金桥为浦东的 GDP 贡献 600 多亿元,开始进入大规模增长的时代。


产业集聚


如果说金桥的着力点是对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那么从一开始就定


位为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张江则面临产业升级的挑战。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涛刚调来 4 个多月,已经深深体会到 张江的忙碌,每天都要接待很多前来咨询的企业和项目,但在他看来,这种忙碌 正是张江生机与活力的表现。


尽管从建立起就自带科技范儿,可随着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目标的提 出,张江也必须对园区内的产业进行潜力深挖和升级,发展数字经济,利用资源禀赋,提升产业能级,催生新业态,重塑创新链,重构产业链。 多年来,张江发展最具规模的是两个产业,以中芯国际等企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以及以罗氏制药等企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两大产业在 张江联系南北,交相辉映。


摆在袁涛面前的,一方面是如何将 e 产业和医产业这两块长板做长,形成 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另一方面,还要弥补城市综合配套和产业生态的短板,通过 营商环境的打造和产业生态的营造,突显人才优势、产业配套优势、生态优势等, 形成磁场效应,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入驻张江。


如今,两大优势产业都已经形成集聚效应,原来单纯的生物医药产业升级 到包括医药、医械、医疗、医学等在内的生命科学产业。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 实现从硬件生产到软件开发,再从硬件软件到数据革命,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为 数字产业。用袁涛的话说,现在张江的产业已得到迅速提升,形成以信息技术、 生命科技、数字文化为主导和以环保新材料、智能制造和航空航天为拓展的全新 产业格局。


如果说集成电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有着政府的参 与,那么以龙头企业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的各种研发集聚的小生态,在张江已初 露端倪。


在张江,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比比皆是,各写字楼和产业园区寸土寸金, 严格遵守着张江的产业政策,而在浦东新区碧波路上的微电子港西北角,整整一 栋楼都租给了一家做数字阅读和文学 IP 培育的企业——阅文集团。


这家成立于 2015 年 3 月的本土企业,在张江却已有 14 年,阅文集团 CEO 吴文辉对张江的第一印象是荒凉,尽管那时候张江已经有一些发展不错的企业, 但在宜居性上还是相差较大。“一到周末,街上都没有几个人,大家想要娱乐休 闲,得坐地铁到陆家嘴。”

慢慢的,吴文辉看到周围的企业越来越多,第一家肯德基出现了,餐饮服 务出现了,周围建起了居民住宅小区,接着,商业广场和学校也发展起来,吴文 辉见证了张江从一个开发区、科技园区,变成了综合社区的过程。


除了生活设施的改善,吴文辉欣喜地发现,从 2008 年开始,园区内出现 了和他们业务相关的文化企业,比如影视公司、动漫制作公司、游戏公司,开始 了越来越多的合作,IP 开始体现价值。“这些文化企业的集聚,对于我们整体在 文化产业链上的延伸,有很多可以结合的点。”吴文辉说。


在袁涛看来,创新生态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地区创新大生态,这是开发区 综合环境所在,包括基础设施,人才公寓,政府政策,政府服务等,是外围的。 另一个是行业创新小生态,也是开发区的活力和魅力所在,其核心是龙头企业带 动中小企业发展,参与中小企业创新,从而形成自身创新的同步。“具有国际影 响力氛围和背景的,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协同创新开放平台,是未来张江创新的一 种鲜明特征。”


在袁涛看来,张江不光要做“高大上”,也要做“小而美”,各有各的魅力。 但在以制造业为主,立志做上海最大的产业集聚区的临港,即使目前只开发了 1/4 的空间,但依然将门槛设定成最高标准。“临港的制造业要体现国家战略、 上海优势、国际水平。”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说。


成立于 2003 年的临港集团,从一开始就将产业定位放在了装备制造业的 顶端。


2006 年 2 月 13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 确立了 16 项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临港根据上海优势,将其中 8 个专项引入临 港,最令刘家平引以为傲的就是飞机发动机,“如果说飞机制造是装备制造业的 皇冠,发动机就是皇冠上的明珠。”经过 6 年的精心研究,临港已基本掌握核心 技术,研制出第一台样机,体现了能级水平。


然而,装备制造业都是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对于一个地区发 展而言,压力可想而知。据介绍,临港产业园区的 GDP 总量刚突破 1000 亿,在 浦东地区并不算高。对此,刘家平认为,园区从初创期,发展期,再到成熟期需 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产业从初创到发展,到成熟,也有一个过程,一定要要耐得 住寂寞。“尽管 GDP 贡献率并不算高,但是临港的产业结构和质量都很突出,致 力于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际空白,这才是应有的家国情怀!”


科创中心


如果仅仅只是产业的集聚,对于定位为高科技园区的张江来说还远远不够。 一般说来,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端是研发,中端是生产转化,后端是生 产制造。多年以来,张江更多地是在研发的前两端深耕,然而,随着科技和互联 网的发展,产业迭代变得越来越快,如果不延伸价值链产业链,研发就会失去基 础。


然而,以张江有限的空间,如何进行从前端到后端的延伸?仅靠张江自己, 是无法实现,而此时,浦东新区率先承接了上海建立科创中心的试点。


“科创中心是浦东进行升级换代的很好抓手,但这是国家战略,从国家到 上海市都非常重视,浦东新区自然要列为重中之重。”宋卫华向《中国新闻周刊》 表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 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浦东新区迅速制定《浦东新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 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 2020 行动方案》,率先在全市担起了建设科创中 心试点的重任。 最终,张江和临港分别成为浦东新区建设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和主体承载区。


“对于这两个开发区,在定位上有所不同。”唐石青向《中国新闻周刊》介 绍,张江主要负责前端的研发,临港则承载后端的产业化。随着张江综合性国家 科学中心和张江科学城的建设,一大批国家级科研机构花落张江,而顶级科研资 源的磁吸效应,会让更多具有潜力的小微双创企业集聚张江,通过张江的孵化, 发展壮大。


据了解,目前张江有 84 家孵化器,为上海首位,孵化面积达 40 多万平方 米。唐石青表示,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创新科技成果,就会从张江 转移出去,可能就会在临港就地进行产业化。“孩子大了总会离开妈妈,孵化企 业发展壮大了,自然也要离开孵化器。”


去年 7 月获批的张江科学城的建设,更是从地理和区划上,将张江和临港连 在了一起。


在袁涛电脑中的张江科学城规划图中,《中国新闻周刊》看到,张江科学城 由北向南呈现出一个近长方形的区域,核心区域 94 平方公里,其中最北端是张 江最早发展起来的核心区,近年划入并开始重点发展的中区和南区,这也将是未 来研发类企业和机构聚集的核心区域。据袁涛介绍,张江中南区在未来 3~5 年 将形成以国家级的研发机构为导向的大型研发机构积聚的区域,集中在科技原创 和产品研发的前端;围绕“数字技术层+智能应用层”搭建一个智能产业生态圈, 打造可与国际一流区域比肩的“张江智能谷”。


张江科学城的中段为康桥工业园区的一部分,集聚了一批先进制造业,以 ABB 集团为代表,面积为 26.88 平方公里。而图中最南端的就是临港,临港的 定位是成为科创中心的主体承载区。


袁涛认为,张江科学城享受着专项支持政策,带来的辐射效应或将吸引周 边镇域工业园的合作,成为张江科学城的外围、腹地,以及产业延伸的区域,带 来空间和发展的双赢,最终实现本地的产学研用的一体化。


而此时的临港,并没有仅仅将自己定位为科研成果的末端,也在寻求向前 端的发展。用刘家平的话说,“要解决两个最后一公里。”


一是要把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变成产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论文和 课堂上,要把纸变成钱,科学研究变成科技成果。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劳 动生产率。


刘家平认为,这两个一公里不是孤岛,核心就是产学研的融合发展,其中 也存在市场配置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和临港集团共同成 立上海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研究院刚成立,上海交大就有五个产业化项目全面 开始孵化。此外,和复旦大学共同建立的应用技术研究院也刚建立挂牌,正在研 究阶段。


“在产学研中,市场主体提供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企业则是创新主体,科 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就掌握了市场信息和端口,把纸变成了钱。而融合发展使得 学校和科研产业都分享了研究成果,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从腾笼换鸟到产业集聚,再到科创中心的建设,28 年来,浦东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定下 GDP 过万亿的目标,对浦东新区而言,更是迈入一个 新的阶段,接下来将如何发展?


对此,杭迎伟认为,浦东新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保 持和提升浦东新区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今 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浦东新区发展的主要方向,一个是以互联网+生活性服务 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方向和空间的新动力,另一个是新动能,就是把浦东的创新 链和产业集群的生态链建设、培育得更好。